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且将丹心付大河

——记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林喜才

发表时间:2023-03-13

林喜才(左)指导捆抛柳石枕  王天昊 供图

  □本报记者 陈思杰 通讯员 王天昊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一根根柳条被捆绑成柳石枕,它就是抵御黄河堤防坍塌的“利器”;当一份份防汛预案方案摞成“小山”,它就是守卫黄河岁岁安澜的有力保障;当一次次防汛抢险实践转化为创新成果,它就是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革新……这些成绩的取得,来自一位坚守40余年的河道防修工,他苦练抢险本领、钻研防汛技术,以“大国工匠”的身份走进公众视野,他就是林喜才。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2023年2月28日,在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中,河南濮阳黄河河务局范县黄河河务局林喜才入选提名人选,这是农林水利气象系统推荐职工首次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

  带着满心崇敬,走近这位以河为伴的“大国工匠”,走近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用实践铸就大河安澜的黄河人林喜才。

  用心一者技必良

  河南濮阳范县,因境内范水而得名,南临黄河、北依金堤河,处在黄河“豆腐腰”地段,素有“水布袋”之称,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在保护治理黄河的一线工作中,林喜才凭借一股执着专注的韧劲,练就了一身抢险救灾本领。多年来,作为技术骨干、抢险专家,林喜才参与或主导抢护的各类工程险情20余次,撰写防汛抢险预案方案10余份。

  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范县辛庄滩区灌溉引水闸门失控漏水,林喜才指导抢险队伍用铅丝土袋笼围堵法抢护,仅用时4个小时就控制了险情;2010年9月,杨楼控导工程1号坝迎水面非裹护体出现土体墩蛰较大险情,他采取“抢点顾线”和传统搂厢的抢护方法,第一时间控制住险情,保证了工程安全;2018年黄河下游发生伏秋连汛期间,吴老家控导工程多道坝出险,他指导抢险队员采取“先上后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应急处置方案,使工程化险为夷……

  “抢险是被动的,而防守是主动的,防汛应该‘以防为主,防重于抢’。”2009年主汛期来临之前,林喜才作为抢险技师成为河南河务局防汛办公室抽调的两名专家之一,负责编制涵闸抢险方案,也正是这一年开始,涵闸抢险方案修订更新为涵闸防守方案。

  继往开来满目新

  1981年,林喜才参加工作,年轻的他从未放松过学习,随身携带的《黄河埽工》《河防词典》等专业书籍,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1993年,林喜才被调入河南范县黄河河务局工作,他对实操中遇到的困难不服输,成功研制出防汛抢险挖掘机插桩器,并在抢险防汛中派上了大用场。

  在黄河抢险办法中,从前水中打桩多以船只为搭架平台,将木桩插入水下地层中,施工难度大,稳定性差;而岸上打桩则以油锤、手硪人工打桩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林喜才反复琢磨能否研制一种插桩辅助设备,与挖掘机运动铲斗适宜部位有机连接起来。从设计思路到图纸再到样品组装,随着对设备的构架尺寸、连接装置、夹桩定位及松桩装置进行多次改进,最终成功研制出防汛抢险挖掘机插桩器,不仅替代传统人工水中插桩的抢险方式,还使工作效率提高3倍以上。此项成果获得黄河水利委员会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林喜才认为,在继承传统黄河治理方法的同时,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有所突破创新,不能故步自封。他结合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中的技术难点问题,主动展开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先后完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项目47项,其科技创新成果在黄河治理一线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县级黄河防大汛工作调度流程”实现了县级防大汛工作调度的规范化、科学化;修筑新堤轴线控制技术攻关、堤防加宽方式的改进、根石加固抛石方法的改进等技术攻关项目,有效解决了黄河治理的技术难题。

  倾囊相授育人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2004年开始,林喜才担任河南黄河河务局河道修防工技能鉴定培训教师,主要承担河道修防工的技术技能培训。

  “借助岗位培训,要扣好黄河人的‘第一粒扣子’。”林喜才在技能培训时不仅毫无保留地把业务知识和绝技绝活传授给青年人,还亲手设计了防汛抢险教学模型,这些饱含心血的“教学神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上好防汛抢险“第一课”,尽快领会抢险方法的原理。同时,他将半生的防汛抢险经历编写成数十万字的“黄河堤坝工程抢险规范化技术流程”,让黄河抢险技术应用有章可循。

  “千百年来,治理黄河积累的经验对现在的河道修防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尽自己的力量传承下去。我最大的心愿是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去点亮更多的治河人生。”对林喜才而言,相比一路走来的荣誉满堂,更令他感到骄傲和期待的是传承河道修防技能,为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培养更加卓越的治河人才。

  不为繁华易匠心

  2012年12月,林喜才被水利部任命为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自2013年“全国水利行业河道修防工首席技师林喜才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来,工作室为做好技能传承、助力流域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林喜才对工作室的架构搭建颇有规划。

  2021年,工作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林喜才主动调整重组了创新团队,团队主要由优秀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16名青年职工组成。“创新工作室的意义是要引领河道防修事业发展,实现人才技能‘双创新’,所以新鲜血液必不可少。”林喜才说。

  2021年改造扩建后的林喜才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配置了声光电多媒体以及动漫宣教设备、培训教学模型和技术技能展板等,还融合了河道修防技术、黄河文化,进一步宣传劳模精神、黄河精神、工匠精神,开展科普教育,建成了林喜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展馆。展馆中的“黄河文明 悠悠华夏”“治河智慧 方略演变”“劳模精神 治河工匠”“实景体验 宣教一体”四大主题展厅,成为记录治黄历程、普及黄河知识的重要对外窗口。

  作为水利行业首席技师,在跨流域合作中,林喜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多次对海河水利委员会、湖南省、天津市、北京市等地域河道修防工进行培训。工作室建成以来,林喜才先后培训各类学员80余期1万余人次,其中技师700余人、高级技师400多人,为水利行业河道修防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初心致匠心,以匠心守初心。林喜才一路坚持学习、思考、创新,用河道防修工的质朴与勤勉诠释着工匠精神,描摹着“大国工匠”的模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3月13日

作者:陈思杰 王天昊
责任编辑:陈帅 校对:王瑜 罗景月

相关新闻:

黄委机关荣获全国“绿色低碳公共机构”称号

加快配套体系建设 推进流域系统治理

黄河流域进入春灌用水高峰期 黄委调度骨干水库保障春灌供水

黑河干流实施2024年度春季集中调水

浩浩春风长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