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破译西江河口区水生生物密码
——记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
 
分享到:
2022-06-23
 

科考现场

河口区鱼类原生图片

  □本报通讯员 郭伟 吴倩

  在中国,有一条河流以秀美著称,那就是西江。它是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中国第三大河流。数百万年来,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西江之水塑造了天坑、天窗和岩溶等世界级喀斯特奇观,也滋养着流域内无数生灵。西江流域因其丰富独特的水生生物,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更是我国生物与地球协同演化“天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水污染等问题改变了江河水资源格局和水环境状况,造成水生生物生境萎缩甚至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物资源衰退,开展西江流域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十分重要且迫切。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珠科院”)2019年起对此开展专项研究,这是首次对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生物进行的全面系统“体检”,也是2019年度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水利部唯一立项项目,通过对西江河口区水生生物开展“查户口”式的考察,逐步破译了西江河口区“水生生物密码”。 

  为什么要给水生生物“查户口”? 

  西江流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聚焦水、资源、环境、生物、生态和人类活动,评估咸情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对河口区域水生生物资源综合影响,并提出防控建议与措施,是有效支撑大湾区重大战略的现实需求。 

  专项研究下设6个课题,项目组从2019年起,历时4年全面调查摸清西江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状况,截至目前,项目已实施两个年度,进入中期阶段。科考组针对西江流域河口区水生生物物种名录、种群结构、生物多样性、资源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等情况的未知,以及河网水系复杂、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突出,首次全面系统地调查区域水文站、潮位站等监测数据,诠释河口区域咸情现状及变化趋势;通过捕捞、采样等方式调查河口区域外来物种组成与分布、资源特征,查明河口区域鱼类、底栖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外来物种等水生生物的变化趋势,评估综合影响并提出建议措施。 

  怎样给水生生物“查户口”? 

  2020年7月28日,“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正式启动,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的指导下,项目负责人、珠科院院长陈文龙明确了项目总体目标和考核指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工作计划与组织管理。项目实施期间,珠科院分别组织召开了2020年度学术年会及2021年度学术年会暨中期成果交流会,为项目组后续工作规划和开展提供了专业指导。 

  西江流域河口区从西江下游河网区天河水文站开始分流,后经磨刀门水道、崖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及鸡啼门水道注入南海。科学考察项目组先后出征4个航次,采集18个站点,覆盖了西江入海整个河口区,科考行船超过2500公里。 

  科考组累计采集水生生物标本2000余号,鉴定水生生物物种560余种,目击中华白海豚68群次(合计458头以上),拍摄水生生物标准图片450余张,获取水生生物物种分布信息500余条,采集鱼类早期资源标本150余号,鉴定鱼类早期资源物种数量22种,获取鱼类早期资源物种分布信息22条。 

  科考组初步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河口区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生物(浮游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鱼类及鱼类早期资源和水生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种群现状,为建立满足国家科技基础平台要求的西江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和生物基础数据、生物标本管理检索平台和网络共享服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下一步,科考项目组将综合多学科优势力量,强化联合攻关,通过科学扎实的考察,为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多样性保护、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宝贵的基础数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文图片由马志鹏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6月23日
郭伟 吴倩
见习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防大汛 保安澜
珠江防汛抗洪的水文力量
珠江防总将防汛应急响应调整为Ⅲ级
北江洪峰已通过石角江段 水利部继续做好珠江洪水防御工作
不眠之夜的坚守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