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飞船办公,在很多人眼里也许是天方夜谭,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既不遥远且能实现的梦!
记得1986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水利局只有工程科、工程管理科、财务科和综合科4个职能科室,全局职工不足40人。
办公桌都是四条腿、三个抽屉、透着木质原色的木桌。大多数科室除了几把四腿的方凳、几张退色的桌子、两瓶蓝红墨水之外,很难有其他的办公物品,即便配套奢侈的科室也顶多拥有一台台式电扇。局里共有三部手摇式黑色电话,一部在局长办公室,一部在局综合科,另一部便在我所在的工程科,因为我们科室担负着水利统计工作。
记得每次联系工作都需要通过邮电局的总台接线才能接通对方的电话。当时的计算器还没有做到普及使用,因此很多复杂的运算都需要我们用拉计算尺的方法来解决。
对需要大量存档的文档,得用铁笔刻蜡纸,然后用手推油墨进行印刷的方法,解决多份复制的问题。搞工程设计,所有的工程图纸都得先使用铅笔在米格纸上画图,再用透明的描图纸描图,最后使用木制的手动晒图仪在太阳底下晒图,并把图装到一个铁质的圆筒里用氨水熏图。
当时,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给科长抄材料,因为一份报告科长很难一次定稿,需要反复修改,而我也必须在带格的稿纸上一遍又一遍地抄写。那时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很多公社都没有通公交车,单位唯一的办公用交通工具是一辆212北京吉普车,所以我们搞工程一般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下乡。
记得在1987年冬天,有一次我和科长骑自行车到一个县城南面20多公里的艾山公社,查看水利工程大检查的准备情况,临近返回时,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一会儿的工夫,路面上已是厚厚一层雪。当时大雪夹带着呼啸的北风,我们很难再骑着自行车从铺满大雪的乡间沙石路上迎风返回。工程所在地的村干部特意找了一辆195拖拉机来送我们,科长和我只好带着对村干部的感激,把自行车放进拖拉机的车斗,然后坐上去扶着自行车,踏上了回程的路。风雪中,拖拉机载着我们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赶回了家。记得当时我们的腿都冻得麻木了,酸红的鼻子上挂满了不自觉流下来的鼻涕,脸上留着眼泪。现在想想那种感觉真不是人受的滋味,但在当时,已经很满足了。
从1986年到现在,时间的脚步已走过了22年的时间,我们的办公条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公桌椅换了一茬又一茬,从老掉牙的四腿木凳子、木桌子,变成了皮沙发、老板桌。办公取暖也由煤炉子经历了土暖气、集中供暖和中央空调的变迁,夏天的防暑制冷设施也已由台扇、落地扇、吊扇到了挂式空调、柜式空调甚至是中央空调。工程绘图已不再用调节鸭嘴笔的螺丝来控制线条的宽度了,而逐渐地使用上了线宽标准的管笔,后来又发展到使用微机的CAD制图。
现在的办公室里,传真机、扫描仪、台式液晶电脑、手提电脑、自动绘图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应有尽有。水库的水位检测装配了红外线自动遥控测量器,防汛指挥中心安装了大屏幕显示器,实现了数字化的程控管理。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的利用,局域网、因特网等网络系统的开通,让我们淘汰了铁笔刻字、手动打印等落后的文档处理方式,很方便地利用大量的现代办公设施进行文稿的修改与剪辑,准确快速地传递电子文档,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办公用车也由原来的212吉普车,经过了上海轿车、桑塔纳、奥迪等一系列品牌的变迁,实现数量的跨越,不仅是领导干部都配了办公专用车,而且很多业务量大、需要经常外出的科室都配备了轿车、越野车或面包车,即便是职工上下班也不再需要骑自行车,而全部实现班车按时接送。
遥想当年,儿时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个时候,私家车、手提电脑、坐飞机、看家庭影院……这些高档的现代化生活想也不敢想。当时,我们的梦想就是:冬天有暖衣,夏天有凉衫,春季不断粮,并能天天吃上大米、白面就知足了。
改革开放,促进了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很多土房子如今早已变成了高楼大厦,曾经泥泞曲折的家乡小道如今早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代替,农村曾经昏暗的夜晚如今已被明灯照亮,农民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早已被机械化作业所代替。农民不仅拥有了手机,而且有的还拥有了私家车、家庭影院等很多高档生活用品。
现在,我们冬天有集中供暖,夏天有空调送凉;大米白面、鸡鸭鱼肉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丰富的物质生活甚至又让很多人想回归自然,希望吃点野菜、粗粮什么的。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梦想也随着飞快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从使用自行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到我们乘坐飞船办公,这只是梦想飞跃中一个变迁的过程。高速公路的大量修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地球也变成了“村”。说不定,乘坐飞船办公的梦想还真的会实现呢!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5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