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系列特稿之十八】江河竞秀 山水和诗
 
分享到:
2021-07-17
 
治理后的黄河美景 (通讯员 郑宝强
  □记者 李坤 温婷婷 郑贤
  7月9日,历时33天的2021年夏季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生态补水顺利结束,两条补水线路共627公里河道全线贯通,补水量达2.21亿立方米。这是水利部门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和当地水利工程作用,推进华北河湖生态系统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又一次实践。补水后,常年干涸断流的赵王新河、子牙新河、子牙河重现碧波荡漾,得到补给的河流沿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沿河群众拍手称赞。
  生态文明建设乃千年大计,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回望百年路,从山河破碎到重整河山,从频繁断流到水畅其流,从浊水横流到碧水清流,从死水微澜到活水绕城,一个个水系连通成网,形成畅通的“水动脉”,一条条河流重焕生机,变身幸福河湖,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和坚强力量。
  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共生,生态优先的治水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不断升华 
  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频发,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水利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逐渐变化,治水思路与时俱进:从传统的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再到建设水生态文明,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倡把植树造林、保护树木与改良水利结合起来,使苏区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新中国成立后,在“蓄泄兼筹”“统筹兼顾”“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水方略指引下,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的浪费、污染、掠夺,使缺水、缺安全的水越来越成为发展瓶颈,并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到了20世纪末期,江河断流,湖库淤积;地下水超采,湿地退化;围湖造地,侵占河道;水污染频发,沙尘暴肆虐——人水相争导致的不和谐景象时有出现。
  历史不会忘记1998年的那场世纪大洪水。正是这次洪水,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反思由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而加剧的人水之间的矛盾。这一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水利工作方针。紧接着,国务院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政策措施。
  水利部门明确提出了新的治水理念——“治水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水、对自然认识的理性升华。 
  其后,在加强堤防建设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河)、退耕还林、移民建镇工程,在长江中下游付诸实施。这是一次水上“战略大撤退”,是治水思路的一次重要调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向水进军、与水争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给洪水让路。 
  从人水相争走向人水和谐,在处理与水的关系上,水利部门迈出了更为科学、理性的一步。
  在新理念指导下,从2000年起,水利部门多次对长期断流的塔里木河、黑河实施全流域统一调水,使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濒临毁灭的绿洲生态重现勃勃生机;2001年起,连续从嫩江向扎龙湿地补水,使生态恶化的湿地逐渐恢复原有功能;2002年起实施引江济太,探索通过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水环境治理,激活太湖;2004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从黄河引水补给白洋淀,挽救了几近干涸的“华北明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将“美丽”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牛鼻子”,水利工作一直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进入新时代,水利部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领域,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最大程度释放着“生态红利”。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已成功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260多亿立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天津等受水区供水格局,对缓解华北地区特别是海河流域的水资源过度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黑河东居延海曾是北方沙尘暴的主要起源地,已实现连续15年不干涸,黑河尾闾和东居延海已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
  2021年6月28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水利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绿色为普遍形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利高质量发展始终,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效能充分发挥,用水方式向集约节约转变,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河湖健康生命得以维护,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用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史,生态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篇章。进入新时代,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成为指引中国人民生产和生活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全民共识,成为水利部门的具体实践和行动。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指出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发展方式、发展规模等“需”,必须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否则,既无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无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水利部门逐步强化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形成人水和谐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系列具体举措正在加速推进: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加快河湖生态流量目标确定,明确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底线;根据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用水需要,界定好刚性需求、合理需求,以及要予以遏制的不合理需求;通过强化水资源论证,对需水规模、准入条件、用水合理性等进行明确,落实“四定”原则;通过严监管约束不合理用水需求,防止和纠正错误的用水行为,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江苏南通,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是长江入海的“最后一站”,也是长江大保护的“最后一棒”。2019年以来,南通市陆续对93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集中清整。启东太平港务码头历经削滩整改,曾被6万个集装箱占用的246亩长江滩涂,恢复到原有行洪断面。长江沿线最大吨位码头狼山港整体搬迁,拆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散乱污”企业203家,拆迁居民及非居民2508户。
  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蜿蜒万里的长江岸线,正在奏响高质量发展的“长江之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彰显出绿水青山本身蕴含的巨大自然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激发出无穷的综合效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从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河湖长制全面落实,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
  展开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云浮绿水,鸟掠芳洲。碧水似玉,青山如黛,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2018年至2019年,水利部分两批公布了99个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名单。试点城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试点工作首要任务,着力解决最为突出的水问题,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将“三条红线”指标作为试点建设约束性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城市美丽形象的发力点,试点城市成为全国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样板间”。
  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近年来,水利部门通过采取河道连通、清淤、生态护岸建设等措施,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改善了362条(个)河流(湖泊或水库)的连通性,补充生态水量近6.9亿立方米,新增生态护岸长度585公里,增加水面面积180平方公里,新增或改善湿地面积186平方公里。通过河湖综合整治和修复,塔里木河、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流域得到明显改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稳步实施,月牙泉恢复水位缓慢上升,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河道生态下泄水量逐年增加。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已建成并向滇池补水17亿立方米,滇池外海氨氮、总磷浓度明显降低,绝大部分水质好转。
  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取得重大进展——机构到位,制度到位,河长到位,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河长制,共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湖长120万名,同时还有“企业河长”“民间河长”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自发参与。百万河长上岗,守护河流健康。
  由愿景照进现实的美丽城市、美好环境、良好生态,正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将水土保持定为基本国策。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带领长汀老区人民,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让昔日贫瘠的“火焰山”变成了造福百姓的“花果山”,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全面遏制,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朝阳镇岜马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拥角小流域内,一株株枇杷随风摆动。这片枇杷树今年第一次挂果,收益大概10万元,预计盛产期收益能到80万元左右,除了带动40人增收致富,还可以为村集体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而在2018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十三五”期间,荔波县共实施了6个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7公顷,全部发挥效益后,年保土效益45.59万吨、保水效益145.98万立方米,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利益达1600万元,助力贫困户人均增收900元以上。
  荔波县的治理成效,是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在中国的诸多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与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良好的水生态价值转化为持续增长的经济价值。
  江河竞秀,水美中国。水,是美丽中国最亮丽的底色;水利,正在深度融入美丽中国建设。放眼神州大地,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7月17日
李坤 温婷婷 郑贤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江河评点: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役
水利部批复11条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
鄂竟平在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场会强调深入领会“以水而定,量水而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科学内涵 发挥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的重要作用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