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系列特稿之六】水润沃野 穰穰满家
 
分享到:
2021-06-29
 

淠河总干渠 (通讯员 蒋常虹 摄)

  □记者 李博远

  “以前守着黄河用不上水,现在有了灌区,用上了黄河水,省时省工又省钱,我这150亩地两三天就浇完了。”看到在智能计量装置的精准控制下,灌溉水流入自家小麦地,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夭头村村民张东东露出欣慰的笑容。

  芮城县坐落在黄河边,由于地势比黄河高出200多米,长期以来,当地群众饱受“住在黄河沿,用水比油难”之苦。1974年,大禹渡灌区建成后,曾经“靠天吃饭”的芮城成为黄河中游地区著名的粮仓。

  水润沃野,穰穰满家。回顾百年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掀起了一次次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创造了以全球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全球20%以上人口吃饭问题的世界奇迹。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夏粮迎来了连续18年的增产丰收。千里沃野,麦浪翻滚,向百年华诞送上金色礼赞!

  守护粮食安全的命脉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我国是农业大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灌溉农业之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34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主席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作出这一论断。有数据统计,1934年4月,瑞金全县“田地总数34 175担,灌得到水的有31 938担,换句话说,94%的田受到水利的灌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便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工作,但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我国普遍存在水利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的情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农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艰苦阶段,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2.4亿亩,粮食总产量2 260亿斤,“南粮北运”的局面仍在艰难维持。

  面对农田不保收、人民吃不饱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开展以发展灌溉面积为核心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2年4月12日,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的人民胜利渠正式开闸放水。这座新中国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担负着灌区农业、城市生活供水和排涝等任务。“人民胜利渠让黄河从此成为‘水肥兼具、灌淤两便’的幸福之源。”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总工程师吴卫星说。自建成以来,灌区全年亩均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95公斤增长到2011年的984公斤,棉花产量由每亩23公斤增长到75公斤,亩产量实现了巨大飞跃。“近70年来,人民胜利渠共引(供)水390亿立方米,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利支撑。”吴卫星说。

  1958年开工建设的安徽淠史杭灌区灌溉面积超过千万亩,惠及安徽、河南两省四市共17个县(区),正常年份每年产粮70亿公斤左右。淠史杭灌区彻底改善了皖西皖中地区人民群众恶劣的生存发展条件,使安徽省稳居粮食主产省地位。“变化太大了,看着灌区带来这么多的益处,我觉得我这一生都没白活。”淠史杭工程的第一代工程师杜吉震老人激动地说。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农业灌溉水利工程得到持续巩固和提升,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目前,我国兴建了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00多个,1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7 000多个,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5.1亿亩,大量小型塘堰和难以计数的田间工程覆盖了所有农田灌溉面积,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长到如今的10.37亿亩,全国粮食总产量由2 260亿斤增加到1.3万亿斤以上,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作物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

  “种地还得靠科技,市里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成本降低了,产量增加了。”位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永胜村的村主任唐学忠说,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节水灌溉带来了显著成效。2020年,内蒙古河套灌区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7亿元,创历年新高。连续实施22年的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既定任务,特别是灌区的“灌溉输配水系统与田间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可使年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灌溉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在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粮食稳产增收?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节约用水双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以对原有工程续建配套技术改造、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重点推进灌溉事业的发展。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措施来抓,并提出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把节水放在治水思路的首要位置,指明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努力方向。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提出农业要节水化,要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突出抓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严重缺水、生态脆弱地区及粮食主产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如今,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5,节水灌溉面积已超3 600万公顷,在灌溉面积扩大、灌溉保证率提高、粮食总产量稳步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用水量多年一直维持在4 0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保持在3 400亿立方米左右,农业用水占国民经济用水总量比重从2000年的约69%下降至约62%,推进农业节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作出了突出贡献。

  贯彻新理念助力高质量发展

  “原先浇一亩地,水费要近60元,水价改革以后,只要40~50元。”“现在提倡节约用水,用水量少交的水费少,国家还给奖励,真是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好事啊。”居住在陕西农业大县富平县的冯选民说。这是桃曲坡水库灌区用5年时间,探索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灌区工作的重点从抓新灌区建设逐渐转移到建设与管理并重、注重发挥现有工程效益上。围绕推动农业灌溉可持续发展,中央不断推动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以水价机制为核心,以奖补机制为保障,以工程和计量设施建设为硬件基础,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制度基础,以工程管护机制为重要依托,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保障水平,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国累计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面积超过4.3亿亩,改革成效明显。与此同时,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逐步明晰,多元化多渠道筹资机制逐步形成,全国约一半农田水利设施以“两证一书”形式明晰了产权。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灌区管理向着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新时代,都江堰灌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加快生态都江堰、节水都江堰、智慧都江堰建设的步伐,引领水利工程不断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领先、具有都江堰特色’的现代化智慧灌区。”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管理局局长孙小铭介绍。

  按照《数字都江堰工程总体规划》,都江堰灌区先后建成了覆盖渠首各枢纽的网络系统、覆盖全灌区45处测点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渠首内江闸群自动控制及图像监视系统、内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基于GIS的灌区水资源调度系统、灌区广域网等,提高了灌区水利信息化水平,增强了水利现代化管理能力。如今,2 200多岁“高龄”的都江堰灌区已踏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从未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精细化管理,建设节水灌溉骨干工程,同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一条条灌渠、一个个灌区,将在神州大地继续描绘水惠民生的新画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6月29日

李博远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陕西泾惠渠:千年古渠凤凰涅
姜席堰:兴利除害 润物无声
黄河润中原 物阜粮丰产
中国水利报:南乌牛灌溉工程 40年保40余万亩农田丰收
【辉煌70年】灌溉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