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力推山河披绿装 不让荒山进小康
——解码福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路
 
分享到:
2020-08-21

  □本报记者 张智杰

  “火焰山”变“花果山”,龙岩长汀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的10.26%降至2019年的7.4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

  “崩岗地”转“旅游区”,泉州安溪水土流失率从2015年的21.61%降至2019年的16.45%,完成了从山光水浊到茶香万里的华丽转身;

  “废矿山”成“聚宝盆”,三明大田实施矿山修复,打造公园、工业园、家园、农业园、物流园“五园”,获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

  …………

  这一系列的生态嬗变,正是福建省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个真实写照。老百姓从中目睹到“红”变“绿”的生态革命,亲身感受到“穷”变“富”的发展历程,充分体会到福建力推山河披绿装、不让荒山进小康的责任担当和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生态定力。

  近年来,福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弘扬“长汀经验”,全面打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攻坚战,努力实现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数据显示,2012—2019年,福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000余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的9.95%降至2019年的7.75%,保持全国领先;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1年稳居全国第一;河湖水质持续向好,Ⅰ~Ⅲ类水比例高出全国平均20多个百分点。中国工程院2019年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指数,福建排名全国第一。

  党政同责

  强化领导聚合力

  受特殊地形地貌地质影响,福建水土流失易发高发,水土流失率一度高达17.25%,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生态困局,福建坚持自上而下,纵横发力,全力破解。建立了水土保持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度,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挂帅,每年把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列为当地政府和挂钩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重要指标。

  2019年,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掀起新一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高潮。此外组织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推进长汀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明确了长汀县两年精准治理流失斑块7390个、面积20.2万亩,水土流失率降至6.95%以下的目标任务。

  福建还建起一套领导挂钩、部门协作、效能督查、对口帮扶的工作机制。省领导挂钩帮扶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67个部门、单位对水土流失治理进行点对点帮扶。

  全局运作

  落实保障增内力

  水土流失治理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盘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大棋。下好这盘大棋,投资保障、技术支撑、政策支持、行为引导缺一不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福建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省财政2012年起每年追加3亿元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参与,在长汀、大田等地推行企业化运作,在安溪和宁化县实行“以奖代补”,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2012年3月20日,宁化县注册成立水保生态建设公司,引进14家民营企业,培育16户种植大户,承包5.1万亩水土流失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开发。

  博士进站、科技上山。福建成立水土保持研究中心和长汀、安溪等地博士生工作站,研究出“果—草—牧—菌—沼”生态农业模式等先进实用成果;制定9个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标准的空白;建成“天地一体化”监管系统,实现了在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覆盖。

  以电代燃,柴刀入库。福建坚持从规范人的行为入手,努力减少水土扰动。修订出台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以法的刚性约束规范引导群众养成保持水土的良好习惯;推行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非柴燃料补助等政策,引导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减少植被人为破坏;加强预防监督,依法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发生。

  顶层设计

  精准施策提效力

  2019年起,福建水土流失治理由“规模化”转向“精准化”。

  福建坚持分区治理,将22个治理重点县调整为15个,并进一步分区细化,突出“一个示范”,确保长汀水土流失率年内降至7.5%以下;实施“四地攻坚”,力争水土流失率大于15%的安溪等4县(市)今年降幅均达2.5%以上;推进“十个重点”,力争水土流失率10%~15%且重度以上流失面积较大的宁化等10个县今年降幅均达1.5%以上。坚持按类推进,综合治理坡耕地约40万亩,变“三跑”园为“三保”园,培育出宁化茶油、平和密柚、建宁黄花梨等一批山区特色产业;建成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708条,通过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做到“一股清泉流、一道风景线”。坚持就斑施治,一块一块治,一点一点除,长汀县针对每个流失斑块的不同流失类型,精准施策,去年治理流失斑块3508个、面积9.62万亩。安溪县针对崩岗群实施综合治理,使崩岗区变为水保生态区、经济作物区、工业开发区和生态旅游区。

  全省各地借鉴长汀经验,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特点,坚持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致富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形成水土流失治理的不同模式。泉州市永春县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创建“最美县城”和特色乡镇结合起来,桃溪流域综合治理被誉为福建版“清明上河图”;漳州市平和县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水土保持生态公园;南平光泽县坚持山水林田路渠村统一规划,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工程。截至2019年,福建共有11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工程,约占全国的1/5,创建工作位居全国第一。

  “绿色是福建的底色,也是福建全方位高质量超越发展的优势所在。”福建省水利厅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进’与‘胜’的目标要求,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接续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福建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8月21日

张智杰
相关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杯“好水”见小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山清了,水绿了,腰包鼓了
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团走进大藤峡工程
甘甜之水惠三湘
“藏”在湿地里的小康村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