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藏”在湿地里的小康村
 
分享到:
2020-02-21

  □本报特约记者 周德宝 记者 王伟康 通讯员 王昱

  高山流水,云丛飞瀑,曲桥柳堤,烟雨人家。

  走进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莲花生态湿地,山为骨,水为魂,绿为脉,迷了眼睛也醉了心。

  青山绿水间,一幢幢白墙青瓦二层别墅式民房依河毗连,已找不到历史上石漠破碎、贫困衰败的印记。这就是坝上村,一个“藏”在湿地里的小康村。

  绿茵四季,富甲一方,这个小村不简单。县水务局水土保持监督站站长陈应旋介绍,坝上村是全省小康示范村,全县“最美村寨”。

  这里家家开着“冒烟”的“小工厂”。烟,是炊烟;厂,是农家乐。在一家“有一种幸福叫回家吃饭”的农家乐,女老板王燕的创业史见证了坝上村的崛起之路。2013年,她开办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

  “那时,村是老村,房是旧房,路是土路。有人路过,没人进店,偶尔有一些顾客也都是本地的。”王燕说,“ 2017年6月莲花湿地公园建成后,来的人多了,生意也好起来了。”雇了2个厨师、1个服务员,她当起了“甩手掌柜”,守在家里也能奔小康,年收入40多万元。坝上村像王燕这样的“庄户老板”,已有50多位。

  改变这一切的,缘于一个“水”字。陈应旋介绍,以前这一带水土流失严重,山洪过后一片荒,人们靠四处打工“讨生活”。如今,村民通过办农家乐、出租房屋、卖刺梨产品,走上了致富路。贫困群众也靠景区绿化保洁、到邻居饭店打工,实现了“河边上就业、家门口脱贫”。

  穿越坝上村的河叫三元河,当地人称“朵花河”。2015年以来,龙里县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在莲花湿地这段只有460米的河道上,借助水土保持项目和市场化融资,投资5.6亿元,环山披绿,沿河造景,合村并居,土地流转,建成生态湿地旅游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探寻生态美与农民富的奥秘,龙山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德平说:“这里的湿地留得住人。”莲花湿地激活了古老土地蕴藏的千年生机,坝上村在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交叉点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坐标。

  留住生机,也能留住商机。莲花生态湿地紧靠龙里县城,处在贵阳市“半小时经济圈”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吃、住、游、购一条龙。去年国庆节假期,坝上村靠生态旅游和民宿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

  贵州水利“县县有中型水库”战略,也催生了龙里县更大的气魄。陈应旋介绍,依托2018年新建成的窄冲水库,龙里县计划5年内建成从莲花生态湿地到窄冲水库的13公里生态旅游带。

  黔山藏秀,贵水生灵。山水田园画卷里,真想留住前行的脚步,不辞长作“坝上”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2月21日

周德宝 王伟康 王昱
见习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现代“桃花源”的小康梦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