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甜水”进香山 旱塬变田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强调 还沙湖一汪清水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调研时强调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宁夏:黄河安澜塞上安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水利工程建设始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业。历史上宁夏水利建设成就辉煌,作为中国四大古灌区之一,宁夏引黄古灌区历代修建了不少著名的水利工程,流润至今的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引黄古渠见证了宁夏水利千年的巨变。

        自治区成立后,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全区人民和广大水利工作者砥砺奋进、实干兴水,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西干渠、跃进渠、山区水库等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宁夏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先后建成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红寺堡扬水、沙坡头水利枢纽、宁东供水工程、黄河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事关自治区发展大局和民生改善的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灌溉、供水、防洪、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构建了“山川统筹、南北调剂、丰枯补给”的水网体系,显著提升了水资源调控保障能力,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供水 幻化神奇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区是全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之一,当地水资源量11.63亿立方米,加上国家分配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全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609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干旱少雨,资源性、结构性、工程性缺水是宁夏最大的区情,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主要依赖限量分配的黄河水资源,支撑了自治区59%的耕地和74%的粮食、77.7%的人口和80%的城镇、90%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之受黄河来水持续偏枯、人口增加影响,各业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为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自治区党委、政府率先在全国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以水权转换为突破口,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保证了自治区发展用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节水优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项目和用水“双限批”,实施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市节水普及、全民节水文明“四大节水行动”,以用水方式转变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走出了一条富有宁夏特色的节水之路,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节水优先 破解瓶颈
严格管理 集约高效
保障供水 服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气概,掀起千军万马、大干水利的建设高潮。1998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实施城乡饮水安全、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构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民生水利发展红利。城乡饮水安全项目让百万群众饮水实现了从“喝井窖水”到“喝上自来水”的历史转变。农田水利建设解决了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打牢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利基础。防洪抗旱减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基本形成了“导、拦、滞、泄”为一体的防洪减灾体系,战胜了多次严重干旱,得到了自治区和水利部的充分肯定。水库移民坚持以移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逐步实现了灌溉不再难,出门水泥路、清新进家园,产业兴、移民富的生产生活条件。

   
  安全饮水 生命甘泉   农田水利 一面旗帜
防汛抗旱 护佑民生   移民扶持 助力发展  

        水兴则文明兴,水衰则文明衰。我区三面环沙、干旱少雨、缺林少绿、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自治区成立后,长期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不懈推进。新世纪以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典农河为标志,各地深入推进河湖湿地水生态修复,恢复河湖湿地310万亩,打造了绿色、宜居的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全面打响新时代黄河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Ⅲ类以上,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86.7%。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河湖长治 绿水青山

水城相依 灵动神韵

水土保持 山川锦绣
     
      60年来,水利发展离不开水利人智慧的结晶,历届厅党委在水利改革发展中顺势而为,不断应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助推水利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治水方针思路,在水利信息化、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区水利转型升级发展和构建水安全体系提供了信息化和科技支撑。围绕深化水利改革,着眼高效节水关键技术、节水激励运行机制、水价水权、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热点难点问题,五年共开展《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体系及实践应用》等科技部、水利部、自治区水利科技项目65项(获省部级奖11项),为重大水利决策、工程设计及管理等提供了依据。加大水利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以节水、工程建设、水生态治理为重点,开展灌溉测控一体化技术、精量灌溉、格栅和格宾等15项重大技术推广,取得专利3项,大力实施引黄灌区高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重大专项,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促成耐特菲姆、潞碧垦等国际先进节水设备公司落户宁夏。大力推进信息水利建设,“云、网、端、台”基础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水利态势初步形成,带动基础设施水网加快升级、调控能力持续提高、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行业面貌大为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信息水利基本进入初步融合的发展新阶段,现代水利初露端倪,走出了宁夏特色的水利信息化发展之路。
 
信息水利 创新驱动
   

        自治区成立60年来,我区贯彻落实国家治水方针,在吸收2000多年悠久宝贵的灌溉管理和水利工程维修制度基础上,推进依法治水进程,实现了法制水利到法治水利的历史性转变。

        1958年后,自治区结合实际,颁布《宁夏回放自治区引黄灌区水利管理试行办法》,规范了灌区组织、灌溉、用水、工程管理和水费征收,为改善灌排条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保证农业不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以《水法》颁布为标志,我区水利事业走上了法制轨道,制定出台《宁夏实施〈水法〉办法》6部地方性法规,地方水利立法成效显著,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法规体系,为区域依法治水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先后颁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农田水利条例〉办法》等6部地方性法律和政府规章及多项规范性制度,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