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闵庆文:保护水遗产 传承水智慧
 

  □本报记者 张佳鑫 林若箐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水文化。水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解开古人的‘水密码’对于启发新时代治水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闵庆文的视角回溯到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水利工程遗产。

  水利工程遗产中蕴含的先祖智慧让闵庆文印象深刻。比如良渚遗址证明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的水利工程就有了文明的曙光,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有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之一,这些充满自然科学和管理经验的方法至今仍不落后。

  闵庆文曾去过哈尼梯田,哈尼族人对水系的统筹管理让他为之惊叹。哈尼族人在长期与自然的合作中把森林、村庄、梯田和水系看成是一个共同体进行管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明显,水量在全年分配不均,水多的时候需要统一排水,水少的时候需要合理分配,“沟长”应需而生,村民推举德高望重的人士统一管理水量分配和渠系水源保护。这就是1000多年前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明的沟长制,可以看作是如今河长制的雏形。

  闵庆文谈起哈尼人“刻木分水”的治水之道滔滔不绝。他们在新的村寨建好后首先要开挖水沟,水沟绕村寨而过,在水沟的水口处安一根横木,在上面刻出宽窄不等的凹槽,出水的大小只受凹槽宽窄限制,干渠流下来的水针对不同梯田面积进行“自动化灌溉”,同时在一些节点通过放置石头作为“水闸”和“拦水坝”来调节灌溉流量,用极为简单的方法解决了繁杂的灌溉难题。

  “哈尼族的排水系统也有独特之处,每个村寨都有积肥塘,牲畜粪便污水都储蓄其中,在平时解决了水污染问题,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冲入田中。”闵庆文说。

  “道法自然,哈尼人善待自然才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灌溉遗产。”闵庆文建言,“保护古代水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让它持久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更能把它作为文化载体,变成科普教育、水情教育的基地,完成从‘器’到‘气’的升华。”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3月20日

  

张佳鑫 林若箐
责任编辑:罗景月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