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忆中,我总与河流相随相伴。自从我破晓的第一声啼哭从皇甫川水文站的小屋传出,那一个个山乡水文站守护的河流便是我的故乡。
河中飞浪花,山顶白云飘。从小,生在河边,长在河边。从小,听这河涛声,追这河浪花。从小,看着这河沉思,看着这河幻想。
河,是牵着衣襟的小妹。呼你,唤你,亲你,哭你,嗔你,偎你。河,是披着长发的情人。拥你,抱你,迎你,拒你,怨你,盼你。
晴天雨后,冬雪春风。渡这河水,冲倒过;滑这河冰,跌伤过。笑过,哭过。之后,仍恋这河水、仍恋这河冰。累了,在河里仰漂着,看浪花在耳畔绵绵细语, 听涛声如万马奔腾;倦了,在河岸山坡上半卧着,想白云悠悠如匆匆过客, 看山鹰穿梭似辛勤织女。蓦然间被一种深深的领悟所振动,醒了,便发现河岸相接 ,山顶在望。
二
作为一名黄河水文职工的后代,常常与河滩里的各种野生草木相伴。儿时,我和小伙伴们常在故乡河滩上(此时父亲在黄河中游支流孤山川高石崖水文站工作)的一棵古老的柳树下玩耍,或一群儿手拉手,唱着没有正式谱的“歌”,围抱它;或光着脚丫,爬坐在它的枝杈上,悠闲地看天上的白云、远处山坡上的羊群,有的小伙伴还很是像回事地和着牧羊人悠扬的山歌。我时常是看着小河,远望在水文站工作的父亲和他的同事们观测水位、流量、取泥沙、取水样。老奶奶说,那棵柳树在她小时的记忆中就有几抱粗了。故乡的人们都很喜欢这棵老柳树。夏日里,它的枝条儿一根一根的,柔曼繁密,青翠的叶儿细长细长,在轻风里摆来摆去,悠悠扬扬。过路的人们大多要在它的阴荫下歇息。在冬日,河水封冻了,它的叶儿全部落了下来,随风飘向四面八方。它伟岸的躯体仍静静地伫立在河谷,守望着苍穹,守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看它苍劲粗大的身躯,用手摸摸它粗裂的皮肤,让人感到时间全部停滞在这里了。
至今深刻印在脑海的是1977年8月2日孤山川的那场洪水。1日那天下午,天气闷热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人们聚集在了那棵老柳树下,忧心憧憧地议论着天气太反常,生产队长刚向青年民兵们部署完防洪事宜,大雨便倾盆而下。半夜里,只听得一声“大水进院了”,母亲将我强拉了起来。紧张的气氛中,我随母亲淌着过膝的水走向了山坡高处。回头一看,大水已将整个小屋淹没了。凌晨,望着河水,望着被洪水淹没的村庄,我的心沉重得像灌了铅似的。当时,河岸上村庄绝大部分人家被洪水淹没了,乡亲们在痛楚的无奈中呻吟,母亲也紧紧地握着我的小手。这时,我的心里在企盼,企盼父亲能守在我们身边,企盼在这惊骇洪涛中,能从父亲那宽大的臂膀间得到安全的感觉。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知道,父亲正在那大浪中测洪水。我不敢想象他是如何在那横穿河两岸的钢丝悬挂的吊箱上工作的。我人生的十几年中,连想象中也没有那么大的洪水(直至我也成了一名水文工作者后,才知那次洪水的降雨中心就在孤山川上游附近,降雨强度居世界之首,小小的河流奔腾咆哮着一万多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当时我在惊骇与痛楚中,十分灰心,十分麻木。一夜之间,呈现在我面前的世界变得面目全非了,被我们自己称为“青山绿水好地方”的家乡被一片浑黄的景象所代替了。然而,在上学的路上,我又看见了那棵老柳树。在那凄凉的背景中,它竟然还守望在那到处都是乱石的河滩上,而且枝头的叶儿仍泛着青绿。一种悲壮的动人夺目和默默的坚韧,使我的少年泪在强忍中还是掉了下来。
三
1988年7月,我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了。怀着少女之梦,黄河之梦,汽车终于在蒙蒙细雨中停了下来。
这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小村的东面是厚厚黄土覆盖着的连绵山丘;西边,便是滔滔黄河水。我从车上下来,顺手抿了一下散落在额际的几缕头发,便拎起皮箱,兴冲冲地绕过小村,向黄河支流高家川水文站走去。
河流给了我无比美好的记忆。戴顶小草帽,看父亲取泥沙;测洪,披条小麻袋到下断面帮父亲吹口哨。河边, 那父亲踏出来的脚窝里叠印着我幼嫩的脚丫。
河流给了我铭心刻骨的信念。1977年8月2日那场空前洪流漫过河堤冲毁了我所在的小村。站在高坡上,望着周围被逼上山坡的乡亲,望着被洪水淹没的高粱玉米,我不由地把拳头攥得紧紧的。无情的洪水留给我一个洪黄的图画,同时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镌刻在了我的心上。从那时起,我成了这个测站的编外战士。每到汛期,便是我在测站业余服务的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一直到考入了黄河水利学校。如今,少女之梦就要在陕北高原,在黄河生根了。雨,渐渐停了;夕阳把西边的天空烧成一片火红。耳畔,黄河的涛声越来越激昂……
四
上世纪90年代我作为黄河水文战士,一次公差的机会,又回到了故乡——黄河中游支流孤山川高石崖水文站。我惊呆了。孤山川已枯干了,那棵老柳树也枯干了,它身躯上千苍百孔,似乎在对我诉说着远古的故事。我凝视着它那古城墙似的颜色,无不与周围的一切保持着一种“协调”。是的,在那远古的漫长岁月中,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随着人类的生衍和迁徙,随着游牧到务农和空前的开垦,黄河流域曾经一次次地降下了“天灾人祸”的事实,我们决不可忘怀。
五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对水利的重视与实践推动,我们不仅看到了各大规划纲要都以人为本,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放在了编制工作的突出位置,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健康长江等理念都无不在遵循着循环经济理念,体现了国人对河流的关注;而且我们也看到了那些在有识之士的呼喊与实践中,祖国的土地上已拱出了一个个秀丽的滨河公园、一片片绿色长城;同时,在缺水少菜的“孤沟冷月”中,不屈奋斗的一茬茬水文人在成长,在共建和谐社会中向现代化迈进。
我还有什么理由忘记那与我相随相伴的河流呢?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