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黄河刀鱼黄河情

  我家住在黄河边,小时候,我经常在黄河大坝上或立或坐或倚偎在高大的杨树上,看河水涨涨落落,观激流起起伏伏,听涛声拍岸如雷。河水随季节而变幻,春使坚冰消融,夏能浊浪翻滚,秋让大水偎堤,冬致长河覆被。童年中的黄河知我喜怒,看我玩耍,伴我成长。童年的黄河深深印在我脑海中,成为我难以抹去的美好回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困难,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能够吃饱穿暖成为最大追求,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的童年就是在那样困难的年代度过的。黄河堤上、滩中、树上、树下、水里、冰面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玩耍之地,嬉戏之地!

  然而,夏天的黄河最能让我们心动,给我们带来快乐!

  每当到了炎炎夏日,黄河成了我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放学后与小伙伴相约一起到河里洗澡、游泳、扎猛子、打水仗,以解炎热之苦。当然,回家后挨训,到校后受罚虽然难免,河中畅游的快乐总是难以抑制。如果说河中洗澡能让我们消暑,让我们兴奋的话,这只算娱乐中的喜悦,那么河中捕鱼就会成为物质极度匮乏年代中的另一种丰收喜悦啦!

  从初夏的三月份到麦收以后这段时间是盛产黄河刀鱼的时节,此时的刀鱼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到东平湖去产卵、孵化。近千里的漫漫征程,虽然凶险无比,但是为了繁衍后代,为了脱离苦涩的盐咸之地,去追求更为甘甜的生活环境,它们义无反顾,前面纵然千网以待,也绝不退后一丝!这种追寻不正是我们人类不畏艰难困苦,追求更好生活的体现吗?

  黄河刀鱼,背厚腹薄,形似单面尖刀而得名,这种鱼在淡水中生,在咸水中长,离水即死,无论是网捕还是线吊,不是渔民很难见到活刀鱼。由于刀鱼在回游途中摄食较少,体力消耗很大,黄河下游的刀鱼最肥。而我家距入海口只有80公里,在此捕到的刀鱼经黄河淡水的滋养,浪涛的洗涤,通体银光闪烁,个大体肥。每年这一时节,成为捕鱼的最好时节。此时还没有到雨季,黄河水流不大,流速较缓。每当星期天,邻居家的建军哥就会与我共同去捕鱼。吃过早饭后,带上捕鱼的挂网,该网高度1米左右,长度二、三十米甚至也有上百米的,找一个河床较为平坦的地方放网。由于黄河刀鱼是逆流而上,为了减少阻力,它游动的轨迹也是顺着水流较缓的地方前进。因此,缓慢的流路也是刀鱼的必由之路。找好位置,开始放网。我站在岸上放,建军哥拽着网向河中心送。他每涉水一步,我就放一下网,网尽而止。有的水深齐腰、有的平胸、有的齐颈,不一而足,皆因河床地势所定。放完网建军哥涉水回岸,而我双眼要紧紧盯着另一端的网飘,要与它向下游飘动的速度保持一致,与它平行,流急就快,流缓就慢,力争让网与河道保持垂直,成90度直角为宜。大于该角时,岸上牵网人的速度必须领先于另一端的网飘,不好掌握;小于该角时,网会很快被冲到岸边,放网失败。当网与河道垂直时,网占河道的宽度就越长,捕获鱼的机会就越大。这样视情需要大约走几百米到几千米,就能收网。收网时只需站在岸上不动,网就会被冲至岸边,再把网拉上岸,将挂在网上的鱼一一摘下放入竹蓝中,再把树枝、杂草等摘净后就完成了一次放网收网的流程。然后再放网,往复循环。一上午最多能放十次左右,好时一网能捕十几条鱼,半天能捕十几斤。而大人们用的网长,跑的路远,他们捕几十斤,上百斤也是常有的事。

  刀鱼极富营养,熟后鲜味奇佳,浓香异常,是黄河口最为有名的佳肴。刀鱼的吃法有多种,可炸、煎、炖,去头、剔出主刺后也可剁碎做成刀鱼丸子,其汤乳白,其汁鲜美。由于当时生活困难,食用油每年按斤计量,为了省油多采用煎的方式做。煎时锅中无需放油,把刀鱼一条一条地放入锅中摆正,小火慢烧,刀鱼遇热脂化,通体出油,鱼皮渐硬变黄,再翻过来煎另一面,少顷出锅即可。此时,刀鱼满身散发着金光,咬一口,外脆内嫩,满口流油,刺软可咽,既有海味之腥鲜,又有河味之香美,真是回味无穷。

  由于前几年黄河的持续断流和生态环境恶化,使黄河刀鱼经历了灭顶之灾。虽然经过调水调沙和水量调度,黄河断流已经成为十几年前的历史,然而,黄河刀鱼仍然非常少见,偶然在餐桌上吃到黄河刀鱼,与童年时捕到的刀鱼相比,无论从颜色上辨别还是在口感上区分总有很大差距。心中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是黄河刀鱼?现在还有黄河刀鱼?此时,童年捕获黄河刀鱼的喜悦总会浮现眼前,萦绕在心,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4年5月29日

垦利黄河河务局 刘浩国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c12d8b9ae35ee4dcd1f220b1bf83e2b.jpg
65b70a7a9ed7900fac07d1adea54739.jpg
微信图片_20230402095113.jpg
微信图片_20230305101604.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