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丘镇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施工现场
□王利庆 文/图
“现在灌溉出水口就在地头,一刷卡就能浇地,即使是老人、妇女,一个人就行,俺再也不发愁了。”
“小农水让俺增收致富更有底气啦!俺打算再多流转些田地,争取建一个家庭农场。”
“党的政策就是好,投入这么多资金给农民修路挖沟建桥涵,为民排忧解困难。”
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谈起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的好处,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粮食生产获丰收
1月2日,次丘镇鹿湾村的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 架设变压器,铺设低压电缆线,建设井池……“这是汶上县次丘镇2014年度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项目区采取了‘无井房+井池+水泵+电力设施+IC卡设备+协会管理’的平原井灌区水利建设与管理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井房占地多、水泵电力被偷盗、埋设管道不利用的现象,受到项目区群众的普遍欢迎。”在施工现场监管的汶上县水利局农水站站长路敦珂介绍。
该项目总投资2541.2万元,项目区全部小农水建设项目将于今年5月底结束。届时,项目区内将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及信息化管理,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目的,农民群众也能实现“一户一卡、刷卡浇地、自动上水、省时省力”。
“项目完工后,俺村3000多亩耕地可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今年粮食肯定有个好收成。”鹿湾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文兴奋地说。据了解,次丘镇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1万亩,使19个村庄1.6万名群众受益,年可增加收入1200多万元,新增粮食产量2400万公斤。
特色产业显效益
1月3日,军屯乡戚姬村郭允昌家一片欢声笑语,他们正将一袋袋包装精美的“戚姬牛蒡”“戚姬山药”搬到停靠在门口的货车上。“一想到俺地里生产的牛蒡、山药能走进省内的各大超市,还能卖到好价钱,立马就有了精气神。”郭允昌喜滋滋地说。
军屯乡是汶上县东北山区的一个偏远乡镇,山地自然条件优越。该乡把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与发展山区产业结合起来,优先开发适宜种植区域。军屯乡水利站站长蒋晓介绍,自2012年起,军屯乡实施小农水项目面积3万亩,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该乡以此为平台,吸引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农业,先后有泰安、青岛等地的客商前来承包土地6000余亩,种植了彩色地瓜、牛蒡、山药等经济作物,产品畅销全省,让当地200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这是依托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2800多亩,每年可带动农户亩增加收入2000多元。”在戚姬村蔬菜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曹恒武告诉笔者。
汶上县把实施小农水项目与建设高效农业园区结合起来,有效带动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全县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目前,项目区已建立规模化农业园区30多处,家庭农场40余家,发展苗木、花卉、林果、瓜菜等产业8万多亩,实现经济收益10.6亿元。
农田有了“水保姆”
1月4日清晨, 寅寺镇东石楼村村民刘继平和妻子早早起床。他招呼着妻子去赶集买菜,自己却扛起农具去田间巡查。原来,他有一个特别的身份——节水灌溉项目区的“水保姆”。
所谓“水保姆”,是2014年5月寅寺镇1.8万亩节水灌溉项目区建起来时,镇农民用水户协会聘任的水管员。笔者在项目区见到刘继平时,他正准备将路边排水沟渠内清理出的垃圾装车运走。“这一片是我的责任区,一周定期清理维护1次。”刘继平介绍,一公里的生产路,田间的IC卡射频灌溉控制系统,田边所建的沟渠、过路涵、进地涵,沿路绿化树木全由他包干管护。
工程建得好,还要管得好。汶上县水利局农水站站长路敦珂介绍,该县按照“建管并重”、“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护,工程竣工后,将所有权移交给乡镇,乡镇再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实行“农民用水户协会+村水管员”管理模式,确保每项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建一处、成一处,长期良性运转。
在汶上县,一张包含14个乡镇水利站、14个乡镇水利服务队、14个乡镇农民用水户协会、226个村级农民用水户协会分会、718名村级水管员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网,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确保了小农水设施“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水兴百业旺,水润民心甜。在汶上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像一滴滴甘霖,滋润着项目区的每一寸土地,也浸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田。“小农水项目建设不仅提高了群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还提高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汶上县副县长田利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