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 小”改革 大变化
随着一本本小型水利工程权属证书的发放和一项项管护主体责任的落实,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县(区)工作圆满完成,管护到位的“小水利”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15-02-05

  □本报通讯员  陈远亮  文/图

  随着一本本小型水利工程权属证书的发放和一项项管护主体责任的落实,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县(区)工作圆满完成,管护到位的“小水利”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锐意改革破瓶颈

  没有固定的管理经费、建设标准低、配套不齐……一系列“顽疾”使得八步区小型水利工程出现“重建设,轻管理”“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部分工程年久失修,老化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其防洪、调水、灌溉作用,成为制约全区“三农”健康发展的“瓶颈”。

  利用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县(区)建设的契机,八步区凝聚区、镇、村和水利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不断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亮点纷呈。

  在摸清水利家底和权属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八步区制订出台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改革工作目标,划定了改革范围,明确了时间节点,落实了各相关单位(部门)责任。各区和乡镇也层层召开动员会,宣传发动各级干部和群众。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坚持正确的改革取向,完善配套文件,健全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八步区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印发了《贺州市八步区小型水利工程确权发证暂行办法》《贺州市八步区小型水库管理人员的聘用及管理办法》《贺州市八步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量化考核工作制度》等7个改革配套文件。同时,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水库工程、山塘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渠道工程等不同类型的小型水利工程制定了针对性的管理维护制度,细化管护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确立定期巡查制度,先后制定、补充、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达32项,其中各种规章制度21项,各类岗位职责8项,各种培训计划方案3项。

  针对过去由于水管所设置不合理,造成部分工程有的多头管理、有的无人管理的混乱局面,八步区新设莲桂水管所,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和办公场所,明确了管辖范围和职责,较好地解决了许多乡镇水利工程无专门机构管理的问题,使全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同时,八步区将5个国有水管所的单位性质由财政差额拨款调整为财政全额拨款,通过明确人员经费来源、落实人员养老和医疗保险,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提高了水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原有10个乡镇水利站的基础上,八步区又新成立了灵峰、黄洞、里松等3个镇的水利站,进一步充实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同时,通过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大量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水利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随着新聘请的管理员到位上岗,基层管护队伍逐步壮大,保证全区57座水库全部落实1名专职管理人员、1名汛期管理人员和1名主汛期季节工,建立起水库一年365天、汛期24小时的全面巡查管护制度。52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均聘用了至少1名管护人员。

  落实责任保运行

  从去年8月份开始,八步区水利局集中抽调骨干力量,按照改革要求,将确权发证工作按乡镇和片区分解落实到各分管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八步区为确权的每一处小型水利工程核发一本“权属证书”。同时,根据“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该区与责任主体一一签订责任书,明确确权为国有的小型水利工程由政府财政和有关部门承担落实管护人员和经费;凡确权为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由该集体承担落实管护人员和经费;凡确权为个人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由该个体承担落实管护人员和经费。管护主体在防汛、安全、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责任,也在责任书上具体列出。截至2014年年底,水利工程权属调查、登记申请、审批发证工作进展顺利,按程序在工程所在乡镇、村完成权属现状调查公示和登记申请公示水利工程628项。

  加强财力支持,落实管理经费,是确保小型水利工程得到有效管理和持续维护的重要一环。八步区提出“财政将水利建设基金的30%用于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支出”。水利和财政部门制定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和安全运行。全区18个基层水管单位(含乡镇水利站)的45名在职在编人员经费及各项社会保障经费,由区财政全额拨款。57座小型水库管护人员工资也由区级财政落实。经初步测算,全区应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1148.3万元,已落实1052万元,占应落实总数的91.6%。

  工程所有权人一手接受“权属证书”,另一手接过了沉甸甸的管护责任。小型水利工程也随之实现了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的转变,有望持续为人民生活和粮食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甘泉水。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c12d8b9ae35ee4dcd1f220b1bf83e2b.jpg
65b70a7a9ed7900fac07d1adea54739.jpg
微信图片_20230402095113.jpg
微信图片_20230305101604.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