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河清理

管护员与他的管护区
□本报记者 樊弋滋 郭纯
2013年10月31日,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水利局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洪泽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成为江苏省内两个试点县(市、区)其中的一个。与另一个改革示范区——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重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不同的是,此番洪泽县改革的重点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
改革试点眷顾淮安,正是该市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迈出先行脚步的结果。一年过去了,就在洪泽县的改革试点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之际,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淮安市全面铺开。
破题——
调查研究 解决“一多四缺”难题
因为历史的渊源,“运河之都”淮安市与水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拥有700多万亩耕地的淮安市来说,经过几十年建设,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灌排标准不断提高,水环境不断改善,水管体制不断健全,为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粗放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模式弊端不断显现:工程设施责任不明晰,管理不到位,甚至出现无人管护的现象。这些问题在淮安市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逐渐显露,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在改革之前,淮安市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主要存在‘一多四缺’问题:‘一多’是工程数量多。全市小沟以上水利设施有15万多处,机电泵站3800多座,小沟、农渠以上河道6.8万多条,村庄河塘1.7万口,还有众多的农村水厂。‘四缺’分别是指缺管理人员、缺管理经费、缺工程配套、缺管理设备。这种状况导致灌水排水不及时,造成粮食减产,群众不满意;工程维修养护困难,维护人员疲于应付,水利技术干部不满意;乡村矛盾增加,调解牵扯大量精力,乡镇干部不满意。这让我们不得不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的道路。”淮安市水利局农村水利处处长韩品元介绍。
2013年年初,淮安市委、市政府给淮安市水利局出了一个“命题作文”,要求必须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出成绩。作为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具体牵头人,淮安市水利局农村水利处副处长曾庆祝紧张地开始了工作:搜集资料,组织召开座谈会,组织乡镇调研工作,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在曾庆祝的印象里,那是一段繁忙的日子。
“2013年6月,通过调研座谈,我们决定在淮安区复兴镇、洪泽县岔河镇及金湖县闵桥镇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但是具体怎么做,在淮安甚至全省都没有经验可循。于是,我们各方搜集资料,最终确定去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和宜宾市南溪区调研学习,回来之后便撰写了调研报告。”曾庆祝回忆道。
2013年7月31日,凝聚着曾庆祝与同事调研努力的成果——《淮安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正式下发。2014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淮安市又选择了38个乡镇,继续推进试点工作。从此,淮安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正式破题,开启了改革探索之路。
解题——
对症下药 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2013年11月25日,淮安市洪泽县岔河镇岔河村村委会,正式拥有了岔河村6组7号泵的产权证,在法律上明确了该泵站的使用管护权。这是淮安市在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走出的第一步——明晰产权,解决工程权属问题。
2013年下半年,淮安市3个试点乡镇组织人员进行了拉网式、扎实细致的调查登记和分类建档工作。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向工程所有者颁发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产权证上清楚地写明了工程功能、管理与保护范围、产权所有者及其权利义务、有效期等基本信息。
2014年1月,闵桥镇农民用水者协会针对镇管工程,联合各村、组或种田大户,签订《工程管理合同》94份,落实了管理项目、范围、要求及报酬,制定了考评细则。在闵桥镇,农民用水者协会正式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之一。
在管理模式上,淮安市各试点乡镇,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了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为指明具体方向,淮安市在指导意见中提出了7种管理模式,供各试点乡镇选用,即镇村集体管理、用水者协会管理、竞争承包管理、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专业管理公司管理、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打包管理及种田大户(公司)管理等。
2014年9月,洪泽县被列为全国100个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之一。江苏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2014年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的通知》,规定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基本保障标准为8万元。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经费有了进一步保障。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探索建立一个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这是试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013年,为鼓励3个试点乡镇积极推进改革工作,淮安市财政为每个乡镇分别提供了12万元的资金补助。“为了提高试点乡镇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性,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在市财政提供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去年淮安市水利局也为每个试点乡镇提供10万元的资金支持。”淮安市水利局副局长王亚华介绍。据统计,到今年11月,淮安市已落实改革试点和管护资金2911万元。
工程产权明确了,管理模式解决了,管理资金落实了,工程究竟由谁来管?这成为淮安市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最后要解决的难题。
洪泽县岔河镇,针对管护人员问题也找到了自己的“独门妙招”。岔河镇专门成立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镇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并统筹管理相关资金。同时,采取竞争承包的方式选择管护人员,实行一年一聘。若管护人员的考核结果不合格,合同期满即可解聘。
以洪泽县为典型,淮安市不断推进乡镇水利站建设,建立村级水管员队伍,落实工程管理人员,组建专业服务组织,在解决管护人员问题上也找到了答案。
前行——
试点引领 全面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盱眙县被列为省级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洪泽县被列为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随后被列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又被水利部推荐为全国2014年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一个个喜讯传来,让淮安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道路越“走”越通畅。
走进洪泽县岔河镇乡村,记者看到,每条村庄道路都干净而宽敞,道路旁边的排涝河也没有任何杂物,道路旁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时而看见村民在河旁洗菜的身影,俨然一幅“水美乡村”的美丽图景。
“去年,洪泽县岔河镇采取的是‘四位一体’(即小型水利工程、农村环卫保洁、农村交通设施、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加上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的管理,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这不仅减少了管护人员的数量和管理经费,还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和管护人员收入。这为淮安市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望着眼前岔河镇焕然一新的景象,韩品元对当地的做法大加赞赏。
在淮安区复兴镇,通过近一年半时间的探索、设计、调整、推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也基本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村级水管员工作在管理一线,随时随地全面掌握各处水利工程的具体运行状况,减少了工程故障;全镇所有中沟级以上涵闸、泵站的开启,均由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或镇防指统一调度,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局面逐渐形成,用水矛盾骤减,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淮安市通过乡镇的试点探索,不断取得典型经验,为推进面上改革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明年淮安市将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乡镇全覆盖,并确保70%的乡镇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同时我们将大力推行‘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将工程管理与‘水美乡村’创建结合起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淮安市水利局局长尤其中为淮安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