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水美乡村建设

在无锡市锡山区安镇采访河长制实施情况
□本报记者 程瀛 陈锋
9月18日,“碧水蓝天万里行”记者走基层采访团,走进了江苏的第一站——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水美乡村”石墙围村。这个坐落于山脚的小村庄,水清树绿,野花盛放,沥青道路两旁“哗哗哗”的流水声,让人不禁平添了一份看细水长流、听风沐雨的闲情逸致。
桠溪镇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高淳大力实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正使这里美上加美。桠溪镇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6.19平方公里。高淳区水务局局长史建兵告诉记者:“2010年来,高淳区积极开展以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水质优化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有机农业,打造万亩有机茶、有机食品和生态示范基地等,形成了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高效农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旅游观光景区。”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进一步放大了慢城生态优势,凸显了慢城特点,也为慢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的慢城,已呈现出春天看油菜花、秋天摘果实的喜人景象,水土保持生态理念和国际慢城慢生活理念,相融相生。
伴随着蒙蒙秋雨,采访团一行又来到了南京江宁区石塘村,白墙黛瓦,河水灵动,让记者们流连忘返。石塘村有“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和“全国最美村镇典范奖”的殊荣。但10年前的石塘村河道、沟塘淤积严重,是名副其实的“烧饼塘、油条沟”。2005年起,针对石塘村灌排能力严重降低、农村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水利部门带头,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打造石塘小流域生态、清洁的水环境。2007年,江宁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投、群众参与”的模式,由区政府牵头多部门,集中治理开发石塘,同时吸引社会企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石塘小流域的人居环境、交通设施、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彻底改善。
南京雨花台区的板桥河,是一条贯通长江的河流,去年刚刚完成治理,由农村河道升级为一条城市河道,防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采访团冒雨沿河岸走访,发现这里河道修成阶梯状多个观景平台。雨花台区水利局副调研员杨光明告诉记者,考虑方便附近居民休闲观光,河道两岸没有采用传统混凝土和块石筑堤的硬质护坡,而是采用国际上最新的金属网箱作挡水墙,通俗地说,就是用镀锌铁丝做成一个大网兜,里面装上小块石,上千个网箱连成一体,沉入水中,可以防止水流对堤防的冲刷,稳住大堤根基,石块中的缝隙还能成为水生动物植物栖息地。2010年中央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来,南京市先后有14条中小河流列入治理范围,投入建设资金5亿元。令人欣喜的是,治河理念从过去一套方案通用,到如今“一河一策”,14条河流大堤护坡没有一条重样,主打生态牌,成为南京中小河流治理的最大亮点。
19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京杭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交汇处的江都水利枢纽,实地采访。江都水利枢纽是江苏省江水北调的龙头、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在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先后参观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数据中心、江都四站等,并就风景区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水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下午,采访团又马不停蹄奔赴无锡江阴市,在江阴,记者们参观了防汛防旱决策系统、老夏港河综合整治工程和月城镇双泾水利风景区。据江阴市水利局局长卢建法介绍,江阴“智慧水利”信息化工程从2012年开始建设,直至去年5月完成一期工程,总投资2000多万元,在全市300多个引排水闸站中,目前共有43个安装了水位、闸位和视频采集设备,它们就像“千里眼”一样,每隔5分钟会更新一次水情数据,并通过网络传送到管理平台。这意味着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只要轻点鼠标,就能随时监测全市的水情变化,对全市闸站实施远程遥控。目前该信息化工程已通过水利部的评审验收。
老夏港河是夏港街道重要的引排河道,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河道出现污泥淤积、水质恶化的现象。2010年,老夏港整治工程启动,从疏浚清淤入手开始“治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3.5公里长的老夏港河河道整治效果已现,河岸边种植着花草树木,修建了亲水平台,增添了古船舫等景观。两岸的自然、人文景观使河道成为当地一道充满人文气息的风景线。
走进江阴市月城镇双泾村水利风景区,漫步或是登上游船,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江阴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孙明丰介绍说:“为整治好水环境,2005年以来江阴全面推进河道长效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引排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
“河长制”,是江苏推进河湖长效管理的创新举措,2007年由无锡首创,通过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全市64条河流的“河长”,将各项治污措施落到实处。
在无锡锡山区吼山港河道边,阳光下,几十米宽的吼山港河碧波荡漾,河道两岸,绿树婆娑。这条河的镇级“河长”——安镇街道办主任王琪告诉记者,锡山区实行 “河长保证金”制度,“河长”们每年都要预先交上一笔“保证金”,河道水质有恶化的,就要全额扣除,考核排名倒数的,还要在全区工作会议上做检讨。可以看到,由党政主要领导担当“河长”的河流治理责任制,在江苏实施已初见成效:不仅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水环境治理责任意识日渐提升。
除了无锡,江苏各地也在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如今,江苏全省河湖畅通,生态改善,“河长制”也在不断充实、完善,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道治河“良方”,正在丰富的实践中焕发勃勃生机。
19日下午,采访团一行又赶往苏州吴江区考察东太湖治理工程。行走在东太湖沿岸,举目远眺是一望无际的水面,长空无垠,波光粼粼,白鹭自由翱翔……东太湖曾是太湖洪水的主要排泄通道,由于湖区浅淤化和沼泽化,加上大面积围网养殖破坏湖区环境,太阳一照,水都带着腥臭味。开展东太湖水环境整治迫在眉睫。2008年,国务院将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纳入《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同年,水利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了《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正式拉开了东太湖综合整治的序幕。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包括行洪供水通道疏浚、退垦还湖、退渔还湖、生态清淤及水生态修复等建设内容。工程实施后,将全面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有效增加东太湖蓄洪容积,改善东太湖水生态环境,真正重现太湖“碧波美景”。工程实施以来,东太湖已实现退渔16.9万亩,退垦约6万亩,总面积超过20万亩,相当于18个金鸡湖水面重新回到了太湖怀抱。
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夏坚说:“东太湖的整治,带来了防洪、供水等多种效益,也为苏州打造滨湖新城,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20日,阳光明媚,采访团来到了江苏此行的最后一站——苏州。“高下亭台花雾里,往来舟楫水云中。”悠长的水乡文化,离不开独特的苏州水。水域面积占全市42.5%,大小湖泊384个,各级河道2万多条……如今,苏州山塘古街,流水如玉,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山塘街边老住户罗胜松说:“就在几年前,每到夏天,这里还臭气熏天,居民不敢开窗,这几年治理后,水清了,环境好了,大家都愿意在河边走走。”
让环境彻底改观的,是苏州古城区河道“自流活水”工程。以前,城区水位南北持平,死水一潭,难以自净。2013年,苏州市建成阊门堰、娄门堰,通过橡胶坝,人为造成南北水位1米落差,全城河水实现自流,每24小时自动换水一次。如今,城区水质已提升到Ⅲ、Ⅳ类。
采访团在江苏的采访,从蒙蒙秋雨中开始,在碧水蓝天中结束。伴随水利改革发展的步伐,水美江苏的幸福,必将在水的自在流淌中,由这里的每一座城市、乡镇的美景和人们的灿烂笑脸,尽情诉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