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一泓滦水润两岸

于桥水库晨曦


采访团乘船考察天津于桥水库

    初秋的翠屏山脚下,近3亿立方米的引滦水在夕阳余晖里泛着波光。这里是引滦入津工程进入天津后的第一站——于桥水库,也是天津的“大水缸”。

    9月10日至11日,“碧水蓝天万里行”走基层采访团来到这里。泛舟水上,寻芳岸边,切身感受天津引滦人爱水、护水的生动实践。

  封闭库区 建设湿地

  生态补偿力求“双赢”

  出蓟县城区,沿邦喜公路东行,折向南约1公里,一片长长的护栏网挡住去路。“禁止在于桥水库管理及保护范围内毒、电、炸、钓鱼,堆放、弃置垃圾,放牧、放养家禽,游泳及从事旅游相关活动”,警示牌上的大字分外醒目,提醒大家即将进入于桥水库管理范围。“从去年开始,我们和当地政府沿水库周边22米高程线建设护栏网,目前已经封闭了109公里,剩下还有大约3公里,9月底就能完成。”于桥水库管理处副处长廉铁辉说,“届时,于桥水库环警戒区就能实现全封闭的有序管理,周边群众随意进出、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的行为将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

  随后,采访团来到于桥水库北岸的白庄子湿地。大片的芦苇、蒲草恣意生长,成片荷花点缀其中。沿湿地间的木质走廊来到水库边,清澈的引滦水在脚下荡漾。极目远眺,隐约可见水库南岸起伏的小山。回望从湿地到护栏网之间的道路,参天的白杨和柳树矗立,树荫下绿意盎然,枝叶间渗下来缕缕阳光。

  白庄子湿地是2009年实施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时建设的,初期占地1700多亩,2013年蓟县将湿地扩建到4090亩。外围的防护林带能沉淀周边汇水区域雨污水中的悬浮物,湿地中的植物能吸收、转化水中的氮、磷等有机物,净化水质的效果十分明显。廉铁辉介绍说:“通过监测分析,白庄子湿地的来水与出水比较,总氮和总磷的削减率分别达到了57.2%和32.2%。”

  天津市水务局还将在于桥水库的入库河口南北两岸建设河口湿地,占地2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栽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将水库上游来水导入湿地进行10天左右的停留、净化,削减氮、磷等污染物负荷。目前已完成1.14平方公里试验区芦苇湿地的建设任务。

  在实施封闭管理和湿地建设的同时,蓟县还对于桥水库汇水流域内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发展金银花、蓝莓、绿色蔬菜、优质核桃等高效生态农业,减少化肥投放和农药使用;对汇水流域内的畜禽养殖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推行生态床养殖,确保无污染、零排放。天津市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由市财政出资,每年拨付8000万元,用于林草湿地建设的生态补贴,保障库区群众的基本收益,力求实现保护引滦水质和农民群众增收的“双赢”。

  南迁北管 生态创建

  改善环境保水质

  建设文明生态村,是蓟县改善水库周边环境的一个“大动作”。县库区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李福奎告诉记者:“我们正对库区周边的77个村实施文明生态村建设,去年完成了34个,今年正在抓紧推进剩下的43个村。”

  桃花寺村是于桥水库北岸的小山村,村里86户农家都是满族。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走来,两侧民居墙面上极富满族风情的剪纸、贴画映入眼帘,与行道树、花灌木相映成趣。每隔百十米还设有一个蓝色垃圾桶,桶上“水源保护”4个字十分显眼。桃花寺村党支部书记张顺峰说:“这些都是县里和水务部门给配置的,对生活垃圾我们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村里每天都安排人做保洁,镇里有专门的转运车,把垃圾送到县垃圾处理厂。村民们也都养成了好习惯,不乱堆、乱扔垃圾,环境变好了,大伙儿住着也舒服。”

  向东转个弯,一条蜿蜒的景观河呈现在眼前。沿河漫步在鹅卵石路上,记者与市水务局驻村干部刘学军边走边聊。他说:“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去年8月水务局的帮扶工作组进驻村子,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至今刚好一年零一个月。”在跨河小桥上驻足,刘学军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条河原来垃圾堆积,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汛期一下大雨,这些水就会进到于桥水库。今年我们投入250多万元全面治理河道,现在正给村里建污水处理站和管网,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也保护了引滦水质。”

  在于桥水库南岸,当地政府结合蓟县新城建设,正实施库周村落搬迁。“原来水库南岸有很多临水的农家院和鱼馆,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影响水库水质,我们已经都清理了。”李福奎说,“去年搬迁安置了16个村2399户,今年的安置房已经分配到镇,12个村的8050人正准备入住。”李福奎给记者算了笔账,将来库周50个村3万多人全部迁入蓟县新城以后,每年预计能削减入库总氮57吨、总磷5吨。

  库区封闭,移民搬迁,林草湿地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天津打出了一套漂亮的引滦水源保护“组合拳”。清澈甘甜的滦河水奔流而下,滋润着天津的千家万户。经过一代代引滦人的精心呵护和管理,这项全国第一个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9月16日

王永强 何睦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c12d8b9ae35ee4dcd1f220b1bf83e2b.jpg
65b70a7a9ed7900fac07d1adea54739.jpg
微信图片_20230402095113.jpg
微信图片_20230305101604.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