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伯
天津,作为海河流域资源型缺水城市的典型代表,长期受到水资源紧张的困扰。但是,走进天津市梅江地区周边的生活小区,却被这里随处可见水面粼粼、绿地如茵和孩童们玩水嬉戏的场景所吸引。一个缺水城市是如何打造出众多人水和谐的社区环境呢?记者发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天津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广泛利用再生水。目前,天津市的再生水资源利用,已进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各行业的生产中,正在给天津这个缺水城市带来新的气象和变化。
天津市只是海河流域13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一个缩影。北京市怀柔区依托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实施城乡节水工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补;河北衡水市桃城区提出“一提一补”节水机制,实现农业用水大幅度节约,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山东滨州市实施“四环五海”建设,综合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和水源保护,打造了生态宜居城市……一个个试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给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1.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1/8的海河流域,带来了深远影响。
革新走出节水新路
长期以来,作为资源型缺水地区,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粗放的用水方式,又进一步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面对严峻现实,海委积极发挥流域机构职能,指导流域各地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流域各地革新用水方式,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用水模式。
向管理要效益。流域各地以完善法规制度体系为先导,先后出台省级节水法规和规章30余部,对取水、制水、输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等经济社会用水过程的多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各地还结合实际,逐步建立起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北京形成了四级水务管理体系和“一横一纵”两个联动机制;天津市建立了市、区县、街道和市、行业系统、企业(单位)两个三级城市节水管理网络;河北省11个设区市全部依法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取水许可、统一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优化了各地水资源的配置,提高了用水效率,缓解了用水供需矛盾。
以科技为支撑。流域各地通过科技发展催生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工农业节水和城市发展中的综合节水工作亮点频出。山西阳泉市在矿井水综合利用上做文章,阳煤集团、南煤集团、荫营煤矿、固庄煤矿等四大国有煤炭企业,矿井水回用率达到88%以上;天津市全面启动工业节水升级改造,实施了七个方面节水工业行业减排示范项目,2012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8.3立方米。
把农业作为科技节水的重点领域,海河流域不断扩大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农田节水灌溉面积。河北省廊坊市形成了以管道输水灌溉、喷灌为主体,微灌为补充,多种形式并存的节水灌溉格局;山东省德州市建成17个高标准节水示范区,节水和农业增收效果明显。目前,海河流域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380万公顷,占流域有效灌溉面积的50%。
此外,各试点地区还在城市雨水利用、供排水管网改造、再生水循环利用、居民社区节水器具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推进水价改革,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标杆传递节水效应
通过十多年的建设,海河流域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试点相继完善了水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与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节水示范区建设、宣传教育等手段,初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模式,摸索出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比如北京市海淀区的技术密集型节水管理模式、天津市的大型城市综合节水管理经验、石家庄市的用水者协会管理模式、邯郸市的节水法律制度管理模式、安阳市的计划用水管理模式,还有重度缺水型边境贸易城市二连浩特市的节水经验。
海委水政水资源处负责人说:“海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了多种可以借鉴的典型经验,在水管理体制、节水法规体系、计划用水管理、节水示范区等方面树立了标杆,为海河流域整体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更好推进节水工作打开了局面。”
在首都北京,比照纳入试点建设的海淀区、大兴区和怀柔区,全市各级政府层层推动建立“参与型”节水型社会体系,广泛利用各类水资源,推进各个产业实施节水增效。在河北省,除了廊坊市、石家庄市、邯郸市和衡水桃城区4个试点,全省还先后启动市级和县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总数达到67个。
而这种影响在农牧地区更为突出。试点地区通过改革农村用水模式,实现了节水增效,使当地农民普遍受益,并不断向周边辐射。河北省将衡水市桃城区“一提一补”节水机制向全省推广,山东建设了36个国家及省级节水增产重点县,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进“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各地农业节水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海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如绵绵春雨,带动了整个流域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道路上,快步前行。
转变力求节水突破
当前,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水利投资不断加大,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迎来重要战略机遇。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加快实施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现状出现新的变化,水安全新老问题叠加交织。
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要求,到2030年,海河流域用水总量要控制在497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万元GDP用水量降至3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4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高于95%。实现这一目标,并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困难可想而知。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落实好中央要求,又要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与流域各地的合作,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海委副主任王文生表示。
在2015年工作会议上,海委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把总量控制、节水管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全过程,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推动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万事开头难。海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发展中,流域各地将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乘着改革的东风,走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路。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