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江河之恋——怀念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学家张光斗

  □本站记者 樊弋滋

  6月25日10点,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前的广场排起了长队。告别室内的花圈紧紧簇拥环绕着四周墙壁,绿草鲜花丛中,我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学家张光斗安详地躺着,鲜艳的党旗覆盖在遗体之上。他的友人、学生、同事胸前佩戴着小白花,神情肃穆,与老人作最后的告别。

  张光斗为水而生,一辈子执著地痴恋着祖国的江河:对祖国的深情,让他毅然回国投身水利事业;对大江大河的痴恋,让他终生与水利为伴;对培养水利人才的不懈努力,让他桃李芬芳。

  祖国之恋——义无反顾

  1912年,张光斗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小镇——江苏省常熟县(今属张家港市)鹿苑镇呱呱坠地。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年代,更加注定了张光斗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

  张光斗6岁时,他的体育老师告诉他成为工程师就能建设国家。当时,他并不懂什么是工程师,但心里已埋下了一粒种子:要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就要当工程师。

  1934年,张光斗考取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工程师的梦已经步入了正轨,让国家强大的梦也越来越强烈。出国前,他到国内水利机构和工地实习时,看到各地洪涝灾害频繁,水利事业不兴,人民生活艰苦,为民造福、奋发求学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光斗在美国刚刚获得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获得了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优厚的待遇和导师的挽留没有让他动心,“卢沟桥事变”的战火让他再也无法在美国安静地读书。“如果国都亡了,我念书还有什么用?”张光斗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诠释了他心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信念。张光斗带着对祖国的爱恋,放弃了优越的深造机会,回国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

  1947年年底,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来华工作的总工程师柯登即将回国。他对张光斗的工作能力和性格十分欣赏,临行前,多次劝张光斗举家一起与他赴美,并答应代办签证、代付路费、安排在美的工作,还可以合办工程顾问公司。但这一切都被张光斗婉言谢绝:“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老百姓养育和培养了我,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效力,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服务。”

  “张先生在抗战时期不顾一切回国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后辈非常钦佩。”在送别仪式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厚群作为曾经的清华学子如此感慨。

  60余载的奋斗历程,张光斗先生一直坚守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信念,爱国的血液在义无反顾地流淌,奔向内心的归宿。

  水利之恋——奉献敬业

  在送别仪式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雷志栋挂着氧气瓶,也来送张光斗最后一程;曾经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篆刻印章的陈高钦教授为张光斗篆刻了一个特有的印章;曾经在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共事过的梁应辰、梁维燕……他们的到来,正是为了怀念这位在水利事业上奉献一生、执著一生的老人。

  在张光斗的一生中,数不清的设计,都成为大江大河上的一座座丰碑。他对水爱得如此深沉。

  1951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祖祖辈辈中国人在黄河破堤取水的梦想。

  1958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世界罕见纪录。周恩来总理称赞它是“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

  1980年夏,张光斗年仅37岁的儿子张元正因脑溢血医治无效去世。当时,张光斗正在葛洲坝工地审查设计。他的秘书王光纶怕突如其来的噩耗对他打击太大,不得不谎称学校要他立即回京参加重要会议。到家得知儿子已去世时,他两眼直瞪瞪地看着悲痛欲绝的老伴儿,一言不发地呆坐着。而就在这悲伤的日子里,为了对工程设计负责,在儿子追悼会结束后,张光斗还是花了近两天的时间写出了一份上万字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这份忍受着丧子之痛写成的意见书,字字浸透着张光斗对水利事业无私奉献的滴滴心血。

  几十年来,张光斗无论负责哪个工程,一定要去工地;到了工地,一定要去施工现场,去工程关键部位;再艰难危险,也要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送给他审查的设计报告、图纸,他都认真阅读,手持放大镜逐行逐字地斟酌,并提出自己的书面意见。经常一本厚厚的、白纸黑字、干干净净送给他审查的设计报告,返回报告编写者手中时,报告每页周边的空白处往往布满了张先生批写的意见,页面上黑色的打印字体经常与修改过的圆珠笔笔迹“平分天下”。“编写者经常会说,最关心报告的读者就属张先生了。”回忆起张光斗的工作态度,王光纶感慨之中又流露出钦佩之情。

  张光斗的敬业精神,在现场检查工程质量时表现得更为突出。作为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多年来,张光斗心系工程质量,每年至少要跑两次三峡工地,深入第一线进行考察,为三峡工程“挑刺儿”。2002年,90岁高龄的张光斗再次来到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6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他深知高速水流对底孔过水表面平整度的要求极为关键,当他用手摸到表面仍有钢筋露头等凹凸不平的麻面时,当即要求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设计标准返工修复。就这样他坚持查看了两个底孔。他后来告诉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钱正英:“我实在爬不动了,要是有力气能爬,我一定再去多检查几个底孔。”

  “我的梦想,就是中国洪水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中国的水资源问题怎么解决,这比三峡工程难度更大了。”在曾经的访谈中,谈到水,谈到水利,张光斗总是那么深情。在他的心中,自己一生都已与水结缘。

  治学之恋——严谨求实

  “一条残留的钢筋头会毁掉整条泄洪道”,这个失败的工程案例,张光斗从20世纪一直讲到在讲台的最后一刻。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一直是他教育理念的灵魂。

  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黄委会纪检组长冯国斌作为张光斗的学生,回想起张先生的治学风格时说道:“在清华大学6年的学习生涯中,我有1年半的时间都在密云水库。张先生经常是在上课之前就先带我们去密云水库实地调查,进行若干次的实习勘测。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张先生的教育主张。”

  学生们交论文时,张光斗也总要先设一道槛,看有没有经过实验论证或工程实践检验,如果没有,就立即退回。他告诉学生,水利工程绝不能单纯地依赖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果,因为水是流动而变化的,“如果你已经设计了100座大坝,第101座对于你依然是一个零”。

  张光斗对学生的严谨源于他对治学的痴恋。他从1949年10月起到清华大学任教,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为学生授课,即使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后,仍自己动手编写授课的讲义,为研究生主讲高等水工结构必修课。进入耄耋之年,由于长时间站立已感困难,就坐着为本科生讲授水工概论课。张光斗讲课生动活泼,经常引入一些鲜活的工程实例,令人听后终生难忘。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曾在文章中回忆当年听张光斗讲课时的情景:“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张先生讲,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重视工程质量,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如果见到有不合格的混凝土想入仓,你应该敢于站在吊罐下面进行阻止!他当年在课堂上讲这件事时的形象,至今还保留在我的脑海中。”

  拳拳之心,江河作证;传道授业,桃李芬芳。栉风沐雨和殚精竭虑的奉献精神,张光斗为世人演绎了一曲对江河无限的爱恋乐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7月4日

        
樊弋滋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