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等情况,为国家宏观生态建设决策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普查无论是方法、手段、获取的资料信息,还是组织方式等,在我国土壤侵蚀普查历史上创造了多个首次。一是首次在全国范围运用土壤侵蚀模型计算侵蚀模数,评价侵蚀状况,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应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水力侵蚀模数以及全面考虑各种地表形态,应用相应数学模型,计算风力侵蚀模数。二是首次系统开展野外调查,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野外调查单元的设计与相关信息的采集,不仅保证了可以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而且保证了相关信息的可检查和可检验;不仅能够获得抽样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而且可以根据国家标准确定侵蚀强度,提高土壤侵蚀普查精度。三是首次综合运用了我国资源环境领域近年来最新调查成果。四是首次在严密的组织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构造下开展普查。自上而下,组建了职责明确、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同时,择优选用,组织了科技力量强的技术队伍,并构建起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普查中,始终将质量作为成果的生命,高度重视,严格把控,对每个环节都明确了质量标准,落实了质量控制措施,做到全流程管理,分环节控制;对不同任务,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每个阶段质量审核完成后,均填写了相应的质量审核意见。
本次普查方法的选择、论证和应用过程中,充分吸收了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广泛收集了通用土壤侵蚀模型在我国不同区域应用的研究成果,在各侵蚀因子量化过程中全面吸收了我国长期以来的科研成果,更新了基础数据,改进了不同侵蚀区各因子的量化计算公式。应用国内近百个小区年观测资料、200多篇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对本次土壤侵蚀普查的评价成果进行了验证,充分保证了土壤侵蚀普查成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本次普查与前几次普查相比较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仅查清了土壤侵蚀的面积、分布与强度,而且对西北黄土高原区和东北黑土区的侵蚀沟道的数量、分布与面积,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数量与分布也进行了普查,如水土保持措施面积、淤地坝数量等等。本次普查无论从土壤侵蚀面积减少情况看,还是从水土保持措施保存情况看,其结果和定性结论基本吻合,客观地反映了多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取得的显著成效。土壤侵蚀面积有较大幅度下降,国家重点治理地区土壤侵蚀面积下降幅度尤其明显,水土保持措施保存情况总体良好。
从本次普查结果看,虽然经过多年治理,但我国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仍需突出重点加快治理。二是仍需继续推进大面积的生态修复。三是在人口密集的水蚀地区继续加大坡耕地和沟道综合治理力度。四是工矿集中地区要严控人为水土流失。五是在东部地区和城镇周边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六是建设数据库,服务规划和生产实际,促进信息化建设。
来源:国务院水利普查办 2013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