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科学治水追求又好又快

2011-07-07

 

  水利的发展离不开改革。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水利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水利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水利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依法治水进程进一步加快;水利科技进步实现重大突破,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这一切,成为水利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力量源泉。

  体制机制改革使水利发展更具活力

  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水利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针对制约水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十一五”以来我国对水管体制、水利投资、水权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破解了一个个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难题,明显增强了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组建水务局和由水利局承担水务管理职能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已占行政区总数的72%以上。又有天津、广州、石家庄、郑州、南昌、兰州、昆明等一批大型城市组建水务局,海南省成立水务厅,四川、甘肃等省全部市、县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涉及全国11400多个国有水管单位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落实两项经费134.15亿元,落实率89%,其中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80.96亿元,落实率94%,落实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53.19亿元,落实率81%。

  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各地积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水利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重庆市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形成了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格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20年。

  农民用水户协会蓬勃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已经由5年前的2万多个增长到5万多个,覆盖了2亿多亩灌溉面积。北京、浙江等省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立了村级农民管水员队伍,与农民用水户协会一道,成为基层水利队伍的有力延伸。

  各项水利改革的全面推进,成效显著,有力地推进了水利事业发展。

  依法治水引领治水正确航程

  以水法为核心,包括防洪法、抗旱条例、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在内的水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引领着我国走上了一条依法治水之路。

  “十一五”以来,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5件行政法规,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行政法规发布最多的一个时期。水利部出台了《水行政许可听证规定》等16件部门规章。《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等一批水利发展与改革急需的立法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各地也加强了水利立法工作,出台了94件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河道采砂、农村水利、用水总量控制、水能资源管理、流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水法规体系。

  “法立而必施,令出而必行”。依法行政,立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近年来,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和执法保障能力再上台阶,执法行为日益规范,执法效能显著增强。

  截至2011年年初,全国已成立水政监察队伍3780支,任命水政监察人员6.74万人。水利部组织开展的水土保持、河道采砂等专项执法行动,各地大力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保障着水利建设管理有序健康发展。

  科技进步为水利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一五”以来,水利科技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科技经费投入,拓展投入渠道,增设科技计划,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建设;紧密围绕民生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科技需求,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计划,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转化力度,努力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率。

  “十一五”以来,水利科技成就显著:4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引进300余项先进技术,500余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目前,我国在高坝大库修建、大型灌区建设、多沙河流整治、农田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小水电开发等诸多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防汛抗旱减灾、大江大河综合治理、水资源开发和保护、农村水利、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我国水利科技实力和知识储备产生了质的飞跃。科技进步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7月8日

邱军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