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以水定地依托水利枢纽工程划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
青海黄河谷地将“理”出良田万亩

  滚滚黄河水从青海东部静静流过,这片土地正孕育着青海光、水、热、土等自然条件最好的农业区。这里被称为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它不仅是国家支持的全国十个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之一,还是全省主要的耕地集中区和农产品产地。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农村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工程预计投资19.2亿元,干渠总长114.55公里,建设规模61.92万亩,新增耕地20.29万亩,将覆盖黄河拉西瓦水库以下至民和县寺沟峡之间的黄河沿岸地区,包括贵德、尖扎、化隆、循化、民和等5个县、39个乡和279个行政村,惠及30余万人。
  该工程是依托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4大水库和6条干渠骨干工程进行的土地开发整理整治工程。截至目前,骨干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土建工程6个标段已完成招投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多个标段已开工建设。
  干渠工程将布设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将对原有的低产出农田,现有零碎、贫瘠的耕地以及荒滩、荒坡、荒草地、滩涂地等,进行整治开发,整治出成块连片、灌溉有保证、土层适宜种植的高产稳产农田。
  近年来,黄河上游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黄河谷地已具备进行大规模土地整治的条件。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公伯峡北岸片区的苏只水电站旁,还有不少的提灌站依然存在。据当地干部介绍,以前由于没有建成配套的干渠工程,农业灌溉普遍缺水,所以基本上靠提灌方式,这是长期以来制约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年来,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的农民要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提灌上,经济负担重,同时还造成不少水量的流失。甘都街村支部书记说:“村里有2000多亩土地,一年要浇6次,提灌成本每亩平均70元,浇地很困难,因此基本靠雨水灌溉。”
  甘都地处甘循盆地,四面环山,北靠红山,南临黄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阳光充足,非常适合种核桃、苹果、蔬菜、玉米、小麦等作物,但缺水已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甘都镇的村民说,要是有充足的灌溉水,农作物产量会比现在高出一倍。如果按每家养2头牛来算,1年就可以赚14000元,再种些蔬菜,按市场价一个家庭每年收入几万元没问题,可这些都需要水啊。村民的小算盘打得不错,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水利局局长韩昌龙则算了县里的一笔“大账”。土地整治前,全县种植的作物主要为冬小麦,经济作物仅占20%。整治后预计核桃、樱桃、花椒、辣椒等经济作物能占到80%,在灌溉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经济收入将会大幅增长。
  以水定地,依托水利枢纽工程划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是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最基本的一个原则,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农田“口渴”问题。
  水利部门通过修建干渠,支、斗、农、毛渠,将黄河水引至两岸农田。谈起各种渠系之间的关系,工作人员打了个形象比方:干渠类似动脉,支渠、斗渠如同静脉,农、毛渠则为毛细血管。上游的水利枢纽工程抬高了水位,只要自流引水上山,便可把提灌变为自流灌溉。而要实现自流灌溉,渠道是关键。
  为使项目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省国土资源厅和水利厅,将土地开发整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2个项目结合起来,互为依托,相互补充,配套实施。青海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不仅对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也会对青海东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为这片富饶的土地带来新的生机。

  ■短评
  青海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利在千秋

  黄河谷地是青海仅次于湟水流域的第二大人口密集区。这里海拔在1650-2600米之间,地势较低、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全省农业区中光热水土条件最好的地区。青海省委、省政府从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黄河沿岸综合开发,省委提出的“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将其列为重要的一带。
  站在关注民生、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层面,我们应对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描绘了这一区域农业腾飞的美好蓝图。投资近20亿元、建设周期长达5年的百万亩重大工程,究竟能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作为黄河河谷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来讲,对它开发、利用的层次越高,它的内涵就越丰富,资源价值就体现得越好,它的深远意义才能更加全面凸现出来。
  黄河谷地的开发整理,可以改变区内耕地的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成为妥善解决移民安置(失地农民)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是改善黄河谷地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加快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有利于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缩小与省内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这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青海省“十二五”重大项目,这项具有社会、生态、经济、节水等诸多显著效益的“民心工程”,使得从“九曲黄河引上山,旱台变成米粮川”的期待,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农业新格局的实现不再是梦想,项目的建设将把古老的黄河谷地建成高原粮仓。
  黄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它的实施,必将为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让这片富饶的土地迎来新的生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9月2日

孙爱霞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