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江苏:大旱缘何无灾象

  ——中新网消息:长江中游地区降雨持续偏少,导致湖泊及水库水位异常偏低。

  ——中央气象台消息:预计未来一周江苏省多晴好天气,6月2日之前无明显降水天气。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新华日报消息:江苏正遭受60年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部分河湖降到死水位以下。

  然而,在气象干旱的江苏,记者看到:太湖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洪泽湖帆影点点,湖风徐徐;固城湖曾下降的水位又缓缓上升……

  江苏大旱缘何无大灾?

  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作了最好的解答:超前的科学谋划与实践,是践行现代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的最好答案。

  科学规划的超前实践

  【声音】“如果没有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等工程,就不可能做到大旱之年无大灾、大旱之年大丰收的好局面。”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长陈雷在江苏检查工作时充分肯定江苏水利工程在这次抗御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科学的规划、超前的实践,使江苏水利人在应对特大干旱时胸有成竹。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现代化水利的核心在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水的自然规律。科学谋划,不懈实践,不折腾,不争论。“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正是江苏水利人不懈努力的宝贵成果。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防指指挥黄莉新说,三大调水体系的科学实践,在江苏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江苏省就开始规划建设淮水北调工程,以洪泽湖为起点,经中运河、徐洪河、淮沭新河、蔷薇河,经骆马湖调节,送水至微山湖和石梁河水库。鉴于淮水可用不可靠的实际,又提出了扎根长江实施“引江济淮”和“江水东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先后建成了以江都水利枢纽为龙头,沿大运河,经9个梯级16座大中型泵站翻水北送的“江水北调”工程体系;以高港枢纽为龙头,开挖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泰东河和通榆河,建成“江水东引”工程体系。这两大调水工程体系的建成,实现了长江与淮河和沂沭泗水系的互连互通、互调互济,大大提高了淮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的有效保障能力。江都水利枢纽1961年以来已累计引江水2146亿立方米,抽排涝水331亿立方米;高港枢纽1999年建成以来,累计引江送水200多亿立方米,抽排涝水22亿立方米。

  2000年起积极实施了“引江济太”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望虞河及太湖的水环境;特别是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引发无锡供水危机后,“引江济太”工程长年运行对改善太湖水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大调水工程的建设,实现了长江与太湖、淮河和沂沭泗四大水系的互调互济。全省雨水拦蓄能力、洪水资源化利用能力、水资源的优化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年均跨流域调水规模达100亿立方米以上,最高年份达30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证了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增长需求。

  “一丈不通,万丈无功”,疏通中小河流水系是解决区域性防旱防涝薄弱环节的重中之重。以疏通水系、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为标志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使中小河流普遍由不足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治理河段两岸堤防全面达到2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多数中小河流具备灌溉引水功能,水量水质均有保障,较好地改善了沿线灌溉条件;河道环境、供水效益也有了明显提升。而在今年的抗旱中,星罗棋布的中小河流,把汩汩清泉伸展到整个江苏大地。

  从治理大江大河到整治农村河道,从治理洪涝灾害到整治水环境,江苏水利又率先实践治水思路的调整。据了解,“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投资103.7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4万多条,土方11.8亿立方米;疏浚整治村庄河塘15万多面(条),土方8.1亿立方米。全省74个农业县(市、区)农村河道疏浚全部通过省级整体验收。经过连续多年的疏浚治理,农村河道的引排能力明显增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发挥了显著作用。

  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作用

  【镜头】5月30日上午,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内脚步匆匆。水利、气象、农业、交通、民政、电力等各部门负责人聚集在24楼会议室,在省有关领导主持下召开抗旱会商会。省防指发布一系列指令:继续加大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工程调水力度,沿江泵站全部投入抗旱运行,各地加强用水管理……

  江苏省从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发生了秋冬连旱,3月份以来部分地区再次发生较严重的气象干旱。省防指一直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全力以赴实施跨流域调水,各省属管理处在省防指的统一调度下,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全省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用水和交通航运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线路一:江水北调

  江苏省防办副主任宋玉介绍,为应对严重旱情,江水北调沿线所有泵站全部开足马力,沿江省属及指定调水工程日均引江流量达1070立方米每秒,日引水量9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1.5个固城湖正常蓄水量。其中,江都站工程连续抽水192天45亿立方米,超过一个洪泽湖正常蓄水量。最远的调水路程,是从江都的长江口门,将水越过9级泵站送到微山湖,一滴水要爬高40多米,走400多公里。

  随着旱情持续发展,为了加大调水流量,2月18日上午7点,接省防指调度指令,淮安四站2台机组开启,以60立方米每秒流量向北抽水入灌溉总渠……7时20分,淮阴三站3台机组先后开启,以100立方米每秒流量向北送水……这两个泵站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新建泵站,建成以来首次运行,至3月1日完成首次抗旱任务,抽水2.57亿立方米。5月17日,两个泵站再次投入使用。

  线路二:江水东引

  根据省防指调度指令,泰州引江河管理处所属的高港泵站于5月21日上午9时开启4台机组,以148立方米每秒流量向里下河地区送水……这是该站建成10年来“一反常态”,从以排涝为主首次转向里下河抗旱补水。

  里下河是江苏省的重要粮仓,受旱情影响,里下河水位比往年同期低了0.3~0.4米。根据旱情的发展,省防指决定启用高港枢纽,在抢潮自引的同时,启动机泵抽水,加大引江流量,补充里下河水源,并向通榆河送水。目前调水效果明显,里下河水位上升了10多厘米,“江水东引”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我省沿海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了通榆河这条交通大动脉的畅通。

  线路三:引江济太

  受多年罕见的干旱影响,太湖地区水库蓄水量也比常年偏少。省水利部门从去年10月就开始全力实施引江济太,望亭立交调入太湖水量已经超过16亿立方米,相当于抬高了太湖水位0.7米左右。5月14日,省水利部门又启用谏壁等沿江泵站,通过湖西水网向太湖地区补水。在持续调水引流作用下,加之入湖河道流量减少,太湖水位虽处于近10年来同期最低,但湖体水质仍比往年有所改善,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蓝藻集聚。

  在常熟枢纽调水第一线指挥的太湖管理处颜廷举主任自豪地告诉记者:截至5月31日上午8时,常熟枢纽今年已累计排水30亿立方米,引水入太湖16.5亿立方米。从去年开机到现在已连续运行207天,这种长时间、满负荷运行近10年来从未有过。调水引流为保障地区供水安全,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调水持续的时间,还是调水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力度。”吕振霖告诉记者。

  启动应急预案,化解供水危机

  【镜头】石臼湖边。原本干涸的湖底,已经形成成片湖面,一些早先疯长的水草完全没入水中。水位正在逐渐升高。远处,村民们用电泵拼命抽水,直至将自家蟹塘注满水,才放心离去。

  南京市防办叶松说,给石臼湖补长江水实施很顺利,线路是从秦淮新河、秦淮河、一干河、天生桥河,最后到达石臼湖,引水线路全长74.5公里。从秦淮新河抽江水规模为45立方米每秒,到达天生桥闸为10~15立方米每秒,目前石臼湖已经补充450万立方米江水,接近一个玄武湖水量。南京水利局计划持续调引半个月,水量2000万立方米,基本可解决下一步农业用水及眼前的养殖用水,农民、渔民们放心了。目前石臼湖主航道水位从3米多一点提高到4.9米,已经能通航,船民们也高兴了。

  高淳的调水有3条线,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将固城湖水位维持在7.2米到7.5米之间。其中,往固城湖补水有2条线,一是在水阳江的水碧桥架设了71台机组,二是在杨家湾,每天可以往固城湖补水120立方米每秒。同时,在运粮河的三坝有88台水泵,向石臼湖高淳沿岸的鱼塘补水。经过这些措施,前段时间抗旱最艰难的养殖业现在已经基本解决。六合、浦口等少部分山区也临时架泵补水,农业生产用水也没问题。

  在现场,记者看到,很多抗排队的工作人员都被晒得黝黑黝黑,有的甚至晒脱了皮。但所有抗排队队员硬着头皮上,在水阳江边上坚守了将近一个月。抗排队副队长厉永鹏告诉记者,现在运行值班的共有10人,每天4班轮流倒,每班2人,所有值班的队员都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保证一天24小时不间断从水阳江翻水。

  除向固城湖补水外,5月12日,省防指还在南京浦口架设8台套临时机组,抽引江水补给石碛河,解决沿线丘陵山区4个乡镇生活生产用水;5月18日,又抽调10台临时机组赶赴溧水石臼湖,帮助地方应急补水。据统计,全省临时机组已累计补水2100万立方米。

  专家们预计,江苏省农业用水高峰将出现在6月10日后的半个月,江苏水利部门正在进一步优化水利工程调度,强化社会用水管理,制定多种应急预案,确保水稻栽插用水,确保城乡社会用水。

    来源:中国水利报

潘杰 王慧梅 曹海明 程瀛 楼锋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