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灌溉要用大功率的离心泵,浇一亩要花22元,引黄灌溉后浇一亩地只用5元,省电省力还省心。” 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何家铺村村民李秀军说,前几年,家里种了几亩稻,看着效益不错,这两年又转包了150亩稻田。
这个村子属于背河洼地,守着黄河水却引不上来,土地盐碱非常严重。后来,当地政府大搞引黄灌溉,黄河水引上来了,盐碱地压下去了,陈桥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农民很快富裕起来。
封丘是农业大县,过去,农业灌溉主要依靠机井,井水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可是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位每年以0.16米的速度急剧下降,农田灌溉成本越来越高。
近年来,封丘县大规模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目前,全县已建成引黄设施5座,引黄灌区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30万亩,补源面积6万亩。今年,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88万亩。黄河水不但直通田间地头,而且实现了自流灌溉。
群众用水得到了保障,种植水稻的热情非常高涨。水稻种植面积从去年的5万亩,增长到今年的6万多亩,预计明年将达到10万亩。据该县水利部门介绍,如果50万亩耕地都用黄河水灌溉的话,每年将为农民节约近2000万元的水费电费。
如今,沿黄背河洼地,经过科学的引灌和综合开发,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10公斤,水稻、玉米亩产600公斤左右,灌溉周期由原来的10—15天缩短为现在的5—7天,除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惠及6个乡镇,11万农民。
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麦浪滚滚、稻花飘香的高产良田。
政策解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后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初步测算,每年可落实600亿至800亿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中央投入重点向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倾斜,通过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扶持、“一事一议”、民办公助、节水器具购置补贴、财政贴息,以及基本建设占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耕地和灌溉水源的补偿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修农田水利。
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国434个大型灌区、2100多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提高耕地粮食生产能力。
加快田间地头的小农水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使项目区全面完成灌排系统的配套改造,达到灌排自如、节水高效。井灌区完成机井配套改造,输水工程全部采用管道化;小型塘坝完成清淤扩容;小型泵站完成更新改造;西部等缺少水源工程的地区,通过建设小型雨水集蓄工程,基本解决项目区粮食自给问题。全国小农水工程完好率提高到60%以上。
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将在两年内基本建成全覆盖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以实现农民便捷用水。
来源:人民日报 2011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