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聚焦水利热点系列评论之三:江河安澜靠什么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暴雨洪水处于多发时期。长江中下游等南方部分地区中小河流洪涝灾害虽重,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水势平稳。

  洪涝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治国必先治水,兴水利,除水害,大水发生时确保大江大河安澜,是中国发展史上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从大禹治水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再到建设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以看出,最大程度减轻江河洪涝对人类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一直是人们的不懈追求。

  江河安澜,以水利工程基础为保障。日臻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是抵御洪水的坚实物质基础。

  2010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87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依靠科学调控三峡水利枢纽拦洪错峰和1998年大洪水后建成的长江堤防、水库、行蓄洪区等坚固防洪工程,在长江大洪水防洪史上首次实现了大水小灾的目标。1931年长江大洪水,死亡人数超过14.5万人,而2010年大水,死亡人数为300多人。依靠日臻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长江特大洪涝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从长江看全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方针,中国政府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了全面系统治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汉江丹江口、淮河临淮岗、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新疆乌鲁瓦提、西藏满拉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江河的调控能力明显增强。长江中下游干堤修完修好,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推进,治淮、治太骨干工程基本完成,松花江、嫩江、辽河、海河、珠江等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2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堤防长度29.41万公里,长江中下游干堤工程全面达标,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治太11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江河安澜,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升的水文监测预报水平和不断完善的防汛指挥决策系统是江河安澜的重要科技支撑。依靠信息化、现代化的报汛防汛和抗洪抢险手段,科学决策,科学防控,实施洪水管理成为新时期防汛抗洪的鲜明特点。

  2007年淮河大洪水期间,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提前预报预测洪峰水位,科学调度1991年以来实施的治淮工程,合理拦、分、蓄、滞、排,洪水管理科学有效。水文部门提前预报预测洪峰水位,运用水库拦洪21亿立方米,蓄滞洪区滞蓄洪15亿立方米,入海水道泄洪降低洪泽湖水位0.4米,确保了淮河干流堤防无一处决口或漫溢,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生半个世纪以来特大洪水无一人死亡的历史新纪录。

  洪水来时有序应对,灾害减轻。据统计,1949年至2009年的60年间,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减淹耕地1.6亿公顷,年均减免粮食损失1029万吨。特别是每年因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呈大幅度减少趋势,其中上世纪50年代年均死亡8976人,70年代5308人,80年代4338人,90年代3744人,2001年以来这一数字降为1507人。

  江河安澜,以群防群控为基础。

  面对历次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科学指挥,有力有效地组织了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各项工作,牢牢把握了防汛抗洪工作的主动权;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不愧为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钢铁长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凝聚起防汛抗洪的强大合力。

  历经洪水洗礼,保障江河安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危难时刻非凡的领导驾驭能力,再次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再次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再次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强大威力,也更加充分显现了水利工程防灾减灾的巨大效益。

  实践证明,江河安澜,需要科学调控、依法调度、群防群控。当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为主体的拦、排、蓄、分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逐步建立了视频会商和水雨情监测、山洪灾害和台风预报预警、大江大河主要河段洪水预报等洪水管理与科学决策支撑系统,形成了防洪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法规制度,洪水调度方案、人员转移安置方案等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极端天气频发,对防汛抗旱提出了更高要求。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

  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实施,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和全体水利人必将完成肩负的治水使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凝聚全社会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巨大力量,推动水利实现更大跨越、更好发展,减轻洪涝灾害,力保江河安澜。
贾君洋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