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聚焦水利热点系列特稿之三:中国灌溉排水事业发展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关湃

    安天下者,必先安农,无农不稳,无粮不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讲话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粮食安全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和谐,关系人民的幸福安康。我国特殊的人口和水土资源条件,决定我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灌溉大国,灌排设施健全与否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有着直接影响。

    灌溉农业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我国的灌溉排水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在总结成绩时,数据是最具说服力的。1949年,中国灌溉面积只有2.4亿亩,粮食产量1132亿公斤。到201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9亿亩,是新中国成立初的3.7倍多,粮食产量5415亿公斤,是新中国成立初的4.8倍。在占全国耕地面积不到一半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提供了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的经济作物和90%以上的蔬菜。确保了中国用世界耕地的9%、世界淡水资源的6%,成功解决占世界22%左右人口吃饭和其他农产品供给的问题。农田灌溉排水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世界惊叹中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创造的奇迹。奇迹也提示我们,解决我国水土资源不平衡的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大力发展灌溉排水事业。

    历史告诫我们:“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回顾历史,总能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增强对一些经验教训的深刻感悟。1959—1961年我国经历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受灾面积6.8亿亩,成灾面积2.06亿亩。1960年受灾面积达9.8亿亩,成灾面积3.7亿亩。1961年受灾面积9.2亿亩,成灾面积4.3亿亩。自然灾害带来的最大损失是粮食减产,比灾害发生前三年的年平均粮食产量减少423亿公斤,占当年粮食产量的29.5%。为什么当时粮食减产这么严重?主要是农业抗旱能力弱,灌排设施不健全,灌溉面积少,灌溉保证率低。一是大中型水库少,工程调蓄能力低。二是华北地区还没有大面积开发地下水。三是农田灌溉面积少,1960年全国灌溉面积仅4.3亿亩,且以河道引水、建水库、发展引水蓄水灌溉为主,灌区配套还不完善。

    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灌溉排水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同时,灌溉面积却从1990年的7.25亿亩稳增到9亿亩,粮食产量从4462亿公斤增加到5464亿公斤,跃上一个新台阶。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中国稳定的人均0.65亩左右“水浇地”是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有效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比代表着有效灌溉率。衡量灌排事业发展水平,有效灌溉保证率是一个重要指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的抗旱能力现在已经明显增强。通过我国不同地区现状年分区耕地面积、灌溉面积和人口统计,综合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抗旱能力,可以看出:我国有6个地区的抗旱能力较强。淮河区:有效灌溉率66.6%。黄河中下游区:现有有效灌溉率65.5%。海河区:有效灌溉率62.4%。长江中下游区:现有有效灌溉率60.0%。内陆河区:有效灌溉率56.8%。东南沿海区:有效灌溉率53.9%。

    从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布局看,13个粮食主产省(区)是我国灌区最集中的地区,抗旱能力最强,农田灌溉面积占全国的68%,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9%,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商品粮占全国的80%。其中,华北地区气候条件是十年九旱,现在灌溉面积发展到2.36亿亩,灌溉率64%以上,特别是机井灌溉面积达1.31亿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5.5%。近几年虽然也有大旱,但旱情大、成灾小,粮食减产很少。如2009年和今年的春旱,河南、山东旱情很严重,但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小,主要是小麦灌溉发挥了重大减灾作用。长江中下游地区现有灌溉面积2.29亿亩,灌溉率达60%以上,特别是大中型灌区占52%,抗旱能力比较强。在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的特大旱灾中,大中型灌区全力灌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灌区范围内耕地都能按时播种,且水稻长势良好。如湖北引丹灌区、漳河灌区、王英灌区和湖南的韶山灌区等早稻栽插进展顺利,抗灾效果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现有灌溉面积9951万亩,其中纯井灌区6128万亩,占灌溉面积的62%,东北地区灌溉发展还有潜力,近几年抗旱能力也大幅度提升。

    提升灌排能力和水平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抗旱能力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体现在粮食产量上,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因此,灌溉面积稳定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不断加强灌排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要“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这些政策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灌溉排水事业,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长远发展。

    乘着中央一号文件所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陆续落实的东风,我们要不断加强灌溉排水事业的改革发展,早日建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灌排工程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灌排工程科学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湃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