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聚焦水利热点系列特稿之一:构筑江河生命线——新中国江河治理综述

  记者  聂生勇  赵洪涛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江河水患治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对水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淮河临淮岗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先后建成,长江中下游干堤全面达标,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江河治理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为保障江河安澜、供水安全、生态环境改善等构筑了牢固生命线。

    62年拼搏  江河治理工程体系初步形成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2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堤防长度29.41万公里,长江中下游干堤工程全面达标,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治太11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此外,近3年来,水利部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东部地区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如期完成,水库安全状况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溃坝失事事件明显减少。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说,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水利工程体系,增强了防洪和水资源调控能力,水利工程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进一步增强和凸显。

    江河安澜  水利工程防洪效益充分体现

    2010年7月20日8时,长江上游形成了高达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个头”超过了1998年。然而,咆哮的洪水奔入三峡水库后,便俯首恭顺。“通过科学调度,及时拦洪,适时泄洪,超过40%的洪峰流量被截留在了水库,避免了与中下游洪水叠加给沿岸人民造成巨大威胁。”国家防办常务副主任张志彤告诉记者,这座宏伟的世纪工程在关键时刻显示出了威力,将削峰、错峰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三峡并肩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还有自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以来投入282亿元进行加固的3576公里长江堤防。在2010年7月这场洪水过程中,一位在长江荆江大堤边做生意的马老板直率地说:“这几天荆江来了大水,我这江边的茶席生意也变得火了,客人一边喝茶,一边观江水,一边闲谈,好惬意。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正是因为有了三峡工程和坚固堤防形成的较完整的长江防洪体系,长江流域人民才可以如此从容应对洪水。而这只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江河治理成效的一个代表。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江大河经过不断治理,防汛抗洪效果与日俱增。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抗旱、灌溉、发电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特别是近年来在防御极端性灾害天气带来的洪涝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小浪底发挥着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的显著效益,已连续9年安全度汛,基本解除了下游凌汛的威胁。

    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相继完工并发挥作用,有效防御了2003年、2007年等几场淮河大洪水,彻底扭转了淮河防洪的被动局面。

    太浦河泵站等骨干工程为太湖流域防洪排涝、改善水体水环境质量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江河治理工程,矗立的不只是一座座枢纽、一道道堤防,更是保障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据测算,仅“十一五”时期,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就达8438亿元。更为重要的是,江河治理使大江大河基本实现岁岁安澜,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保障供水  水利工程保障供水安全作用凸显

    今年,接连4个多月的持续干旱让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旱情。5月初以来,三峡工程连续6次加大水库下泄流量,累计补水量64亿立方米,而如果从2010年12月下旬三峡工程开始进行补水算起,整个过程累计补水逾215亿立方米。

    在缓解今年长江下游罕见干旱中,三峡工程功不可没。三峡水库适时增加下泄流量,为沿江各地抽灌抢插等生产用水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有力缓解了干旱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影响。截至5月底,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五省长江沿岸以及两湖周边地区,通过涵闸、泵站及临时提水设施等,累计从长江干流和湖区引水、提水66亿立方米,完成抗旱浇地863万亩。

    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多年来建成的水利工程,科学实施调度,水利工程在供水保安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5年年初,国家防总首次实施了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为珠海、中山、广州等三角洲城市补充淡水水源近1亿立方米,确保了城市供水安全,让澳门居民喝上了符合饮用标准的自来水,过了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首次调水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后,国家防总又先后实施了6次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保障了供水安全,取得了显著效益。

    2007年5月,太湖局部地区蓝藻暴发,举国关注。但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太湖蓝藻得到了有效控制,太湖水质得到改善,引发的危机得到缓解。取得这次胜利的头号功臣,当属引江济太工程。通过望虞河将长江活水源源不断地送进太湖,再开启太浦闸合理分水出流,形成了一个“大循环”,让太湖水“动”起来。活水长流,成为改善太湖水质的长效举措,有力确保了流域的供水安全。

    …………

    水利部建管司司长孙继昌说,大规模水利建设使“十一五”新增年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60亿立方米,解决了农村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水利工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增强防洪和水资源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维护河流健康  江河治理促进流域生态环境改善

    201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荣获新加坡水周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而这一年,也是黄河连续第11年不断流。

    从1972年以来黄河有21年断流,自1999年以来连续11年不断流,黄河治理让世界都为之赞叹。依托黄河干流众多控制工程,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正是黄河连续不断流的制胜法宝。特别是连续10年调水调沙,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

    从2008年开始,调水调沙还考虑了生态调度目标,并采用了相应的调度方案。在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中,通过生态调度,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实现了全线过流。3年的生态调度累计向河口三角洲湿地补水8512万立方米,湿地水面面积增加了12.42万亩,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进一步显现。与1990年相比,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增加了109种,数量增加了400万只。河道基流的增加,加之流域治污力度加大,使黄河水质显著改善,河流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据中国水科院和清华大学初步分析,统一调度以来,黄河流域年均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粮食分别为350.4亿元和371.9万吨。

    黄河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堪称典范。放眼全国,太浦河泵站工程、望亭水利枢纽等骨干工程为太湖流域防洪排涝、改善水体水环境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百色、尼尔基等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性工程,改善了区域生态与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十二五”时期,随着全国各地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决策部署,水利建设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个以骨干枢纽工程为龙头、蓄引提调拦滞排功能齐全、大中小微工程配套、建设达标、质量可靠、运行安全、效益持久的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保障安澜、调度科学、充满活力、生态健康的江河治理体系正在中华大地上逐步成为现实。

聂生勇 赵洪涛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