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在红都瑞金,几乎每个来沙洲坝红井参观的游人,在品尝完甘甜的红井水后,都会轻声念一念井边的这句碑文。
瑞金缺水。当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战士为瑞金人民找水源,在沙洲坝打出这口甘甜清冽的红井。从此,瑞金告别饮用池塘水的历史;从此,源源活水润泽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喝上一口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今天的沙洲坝早已不从红井提水喝了。这里已经接入了自来水,现已普及到家家户户。
从红井水到自来水,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变的是光阴,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浓浓的民生情怀。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分布广阔,喝上“放心水”是广大农民最朴素、最直接、最现实的愿望和诉求,也是农民生活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逐步开展了以灌溉排水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让一些地区的农民告别了“没水喝”的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国家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1984年国务院转发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暂行规定》。农村饮水解困正式列入国家规划,标志着农村饮水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各级水利部门加大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到1999年年底,解决了占任务数70%以上人口的饮水困难。
进入新世纪,饮水安全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主题。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189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承诺: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
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目标,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十五”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现存的饮水困难问题,保证群众基本的生活用水要求。2004年年底,全国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提前得到基本解决。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共有6700万群众告别了吃水难,饮水解困计划任务超额完成。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温家宝总理在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目标。水利部及时部署,提出将农村饮水工作重点由饮水解困转向饮水安全,并将其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
2006年,国务院批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全部解决全国3.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此项工作进一步“提速”,力争在2013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这是一项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的民生水利工程,是农村水利工作思路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在农村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在这些政策的有力保障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突破。到2009年,全国累计解决1.95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目标。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类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52万多处,集中供水人口达5.57亿,约占农村总人口的58%,已查明的砷病区村、血吸虫病疫区以及其他涉水重病区村的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中重度氟病区村的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华侨农场、水库移民的饮水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
轻轻一拧水龙头,清澈甘甜的水喷涌而出。在大巴山区、西北农村、黄淮海平原乃至整个中国大地上,自国家实施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数以亿计祖祖辈辈喝水难,喝着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的农民,如今都可以畅饮甘甜的幸福水了。长期饱受缺水之苦的广大群众把水利工程叫做“民心渠”“甘露池”。新春之际,村民们以春联的形式表达感激之情:“水池盛满功德水,饮水思源报党恩。”“党恩浩荡,德政工程暖民心;饮水思源,清泉流进千万家。”
确保城市人口供水安全是党领导下的新中国面临的另一个艰巨任务。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严重不均,因此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制于水资源的供给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水源地建设成为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优化配置水资源,为城市、农村饮水提供稳定保障的重要手段。1951年10月,作为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的官厅水库动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此后,大中小型各类水库相继开工建设,8万多座大小水库遍布祖国大地,为城市、农村以及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水利部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了一些跨流域调水工程,确保更大范围水资源优化配置。
1963年12月,我国政府决定拨专款3584万元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1965年3月通水后,又三次扩建,以不断满足香港地区的用水需求。目前,对港年供水量7亿多立方米,占香港总淡水用量的七成以上。
1972年11月11日,为了解决天津的水源危机,国务院决定从河南人民胜利渠引黄河水接济天津。此后,引黄济津成为解决天津用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1983年9月11日,引滦(滦河)入津(天津)工程正式通水。
1988年5月16日,对珠海、澳门供水第一期工程试通水成功,日供水量达9万立方米。
2002年12月27日,世界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将形成“四横三纵”的水网,京津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危机将得以缓解。
2011年4月,珠海竹银水源工程竣工。对澳门居民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喜讯。每年冬春海水倒灌,澳门居民就面临咸潮之苦。据统计,严重时澳门供水咸度超标2~3倍,“喝咸水”是澳门居民一个绕不过的话题。面对珠江口咸潮侵袭,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并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和珠江防总统筹兼顾,周密部署,优化珠江水量调度方案,实施集中补水,有效缓解了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紧张的局面。
珠江调水,饱含着真挚深厚的民生情怀、血浓于水的骨血情感、风雨同舟的手足情谊,为澳门的社会安定祥和、经济持续增长、民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带领下,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使我国供水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供水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有效应对了多次严重干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旱灾损失。
近年来,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引黄济津济冀济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等工作连续展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这些举世瞩目的重大活动期间,水资源配置保障了供水安全。
江河成网,水系连通。一条条输水渠道的落成,提高了水资源的调控能力,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歌声曾激励无数军民为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斗,这歌声还将鼓舞亿万中国人民奔向社会主义的光辉前程。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水利建设高速发展,中国用占全球7%的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1%的饮水和用水问题,这是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