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力为动力 确保治淮直属工程建设目标实现


2008-03-04

    治淮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涉及淮委和流域各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对流域或跨省重要水系有控制作用的以及对省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治淮工程,由淮委组建项目法人,由淮河水利委员会组建项目法人组织实施的治淮工程统称治淮直属工程。治淮直属工程多为关键工程、“卡脖子”工程、矛盾工程,其建设效果直接关系到总体治淮效益的发挥。近几年,由淮委组织实施的治淮直属在建工程包括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蚌埠至浮山段治理工程、姜唐湖退水闸工程、淮北大堤涡下段加固工程等)、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刘家道口枢纽工程、韩庄运河中运河省界段扩大工程等)、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耿楼枢纽工程及省界段河道堤防工程)、洪汝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工程、涡河近期治理工程(省界段河道堤防工程)、奎濉河近期治理工程(省界段河道堤防工程)、直管病险闸加固工程等,总投资规模约60亿元。

    2007年19项治淮骨干工程进入了最后攻坚冲刺阶段,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治淮直属工程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在建工程工期紧,任务重。2007年要求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中4项必须完成竣工验收,其中治淮直属工程中就有2项,包括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洪汝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工程,这两项工程总投资约32亿元;其他工程汛前及年底需要完成的工程量、投资、形象面貌等都面临很大压力。二是2007年汛期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不仅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程进度,而且在建工程安全度汛责任十分重大。三是工程建设中不同的项目都面临巨大困难,有些是技术上的,有些是组织上的,有些是施工环境协调上的,还有一些是因为受大环境影响,施工难度相对加大,如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四是面临着事业单位改革、技术人员缺乏、施工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五是廉政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在淮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法人和现场建设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核心作用,协调组织各参建单位,变压力为动力,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确保了年度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2007年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目标管理

    淮委对各直属工程逐项明确了2007年年底实施目标,把抓目标管理作为建设管理的头等大事。与项目法人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并要求项目法人和现场建设管理机构把全年目标(工程量、投资、形象面貌、质量与安全等)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月,在淮委每月定期召开的重点工程协调会上逐项检查完成情况,水利部、淮委等有关主管部门还多次派出督导组、检查组赴工地现场检查工程进展情况。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项目法人和各现场建设管理机构又把工程目标与责任层层分解、逐项细化,把工程内容、目标、奖惩措施落实到单位、到个人。
治淮直属工程建设十分重视树立现场建设管理机构的核心地位。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负总责,项目法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地方政府移民机构等派出的现场机构组成了一个以工程建设为中心、以合同为纽带的分工协作的组织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核心单位是现场建设管理机构,负责目标制定、合同管理、工程度汛、施工环境等事宜的协调处理。面对施工现场的各种复杂情况和困难,现场建设管理机构依靠全体参建者,加强与其他单位的沟通,主动帮助参建各方解决困难,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得到了各参建单位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齐心协力共抓工程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建设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

    淮委经过多年的实践,培育了淮委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直属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等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它们受委托作为工程建设项目法人或者作为项目代建单位组织工程实施,其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程度高,拥有大批优秀的工程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为打好治淮攻坚战,淮委充分发挥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的优势,把直属工程的重担压在他们肩上。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不负重望,不断加强自身管理和内部建设,利用专业人才的优势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也促使项目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淮委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还促进了流域各省管理队伍的建设,在淮委的促进下,流域各省培育了众多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治淮工程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市场初步形成,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年富力强的优秀专职建设管理人才,他们活跃在治淮战场上,为治淮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创新建设管理模式

    治淮直属工程项目多,难度大,工程建设涉及多方利益,为使项目法人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治淮直属工程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丰富了建设管理内容。治淮直属工程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多样化,主要包括项目法人直管模式、项目法人代建模式、项目法人直管与代建结合模式、联合组建直接管理模式、联合组建代建管理模式、项目法人联合委托代建管理模式等。如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洪汝河近期治理工程采取了项目法人直管与代建结合模式,由淮委组建项目法人承担项目法人责任,而工程的具体建设管理按项目建设内容一部分由淮委项目法人单位直接组织实施,一部分由项目法人委托有关省组建的现场建设管理机构代建实施;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刘家道口枢纽工程采取了联合组建代建管理模式,由淮委与山东省水利厅联合组建项目法人,再由项目法人按照协商分配的工程建设内容分别委托淮委组建的现场建设管理机构、山东省组建的现场建设管理机构代建实施等。治淮直属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多样化,较好地处理了各方关系和利益,发挥了各职能单位的作用。虽然模式不同,但项目法人负总责的管理体制不变,而不同的模式项目法人的责任大小也不同。有效的建设管理体制促进了治淮直属工程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调动了多方积极性,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新工艺与新技术的运用

    治淮直属工程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除了建立正常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进行管理外,还不断用创新的思维去研究工程技术问题,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在混凝土防裂技术、混凝土浇筑设备和工艺、基础处理技术、清淤设备、护砌材料等方面不断开发或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已完工项目因此获得了一大批国家或省部级质量奖,其中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由淮委与江苏省水利厅按单项工程分别组建项目法人实施)、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防汛调度设施工程三个项目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治淮直属工程在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中的淮安枢纽立交地涵大跨度薄壁结构混凝土施工,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了未发现任何结构性裂缝的奇迹;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应用了建设部10项新技术中的5项,经鲁班奖评审专家评审有13项质量出色,该工程共有7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和淮委科技进步奖;淮河防汛调度设施工程应用了建设部10项新技术中的8项,该工程获得了安徽省科技示范工程奖。同时,还结合工程实践完成了一批使用价值高、技术领先、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如“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总体布置研究”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直线补给边界基坑降水渗流分析新方法研究及应用”科研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成果已先后在10多个项目中运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立交地涵混凝土防裂技术研究”科研项目,荣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其施工技术推广使用到其他多个项目上,都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大体积水工混凝土浇筑易产生裂缝的难题,目前正在将研究技术进一步深化,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混凝土砌块护堤技术”荣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研制开发的“开孔垂直联锁混凝土砌块”技术获得国家技术专利证书,并被水利部列为重点科技推广项目。

    五、创建文明工地

    “建优质工程,创文明工地”是治淮直属工程必须实现的目标。治淮直属工程创建文明工地活动着重从组织、制度和培训教育入手,进行全方位管理把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严格规范各种行为,把创建文明工地与落实“三个安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治淮直属工程创建文明工地更突出的是抓住人的要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掌握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创造力。(下转第21页)(上接第23页)由于工程工地位置偏僻,条件艰苦,职工长年在外,难免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波动,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各级领导针对工作特点积极采取措施抓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工会的作用,深入了解职工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尽最大努力满足职工需求,使前方职工在工地的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对后方家庭放心。治淮直属工程多次荣获水利部、淮委文明工地称号,基层众多单位获得先进单位等称号,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在治淮直属工程工地已深入人心。

    治淮直属工程经过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上级委托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任务,已建工程经历了历次洪水考验,发挥了巨大防洪效益。尤其是在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2005年洪汝河流域大洪水、200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中,已建工程安然无恙,为科学调度洪水提供了可靠保障,效益十分显著。承建工程获得“中国建筑鲁班奖”3项,国家优质工程银奖2项,省部级优质工程、文明工地、科技进步奖、国家及省部级勘测设计奖约30项,获得的其他荣誉20多项。
作者: 陈光临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