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江苏人民的福祉
——访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莉新


2008-03-04

    中国水利:江苏位于淮河流域下游,历史上黄河夺淮造成淮河洪水排泄不畅,江苏既要承接淮河干流洪水,又要给沂沭泗洪水以出路,请您谈谈治淮在江苏的重要意义。

    黄莉新:江苏地处淮河下游,境内流域面积6.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淮河流域上中游20多万km2的洪水都要经江苏下泄入江入海。治淮一直是江苏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治淮建设,不仅对江苏,而且对整个淮河流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加快治淮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对治淮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0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作出进一步加快治淮建设的重要决策,提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根治淮河水患的决心,反映了淮河流域群众的强烈愿望。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期实现治淮建设目标,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也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二是加快治淮建设是淮河流域防洪保安的迫切需要。历史上黄河夺淮,使淮河下游水系遭受严重破坏,洪涝灾害十分频繁。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淮河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江苏来看,淮河流域的防洪减灾任务仍然艰巨,主要表现在:第一,我省淮河流域总体防洪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淮河下游洪水出路不足,沂沭泗地区防洪标准低、险情隐患多,是我省防汛工作的薄弱环节。第二,上中游工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旦遭遇1954年型洪水,上中游的洪峰下泄更快更猛,对下游的压力更大。第三,下游诸多用于排洪的骨干河道,把苏北地区分割成若干区域,行洪期间区域因洪致涝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加快推进淮河治理是确保我省淮河流域防洪安全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也是保障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是加快治淮建设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我省淮河流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苏北振兴、实施沿海经济开发、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这是加快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加快治淮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淮北地区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证和水环境保护能力,是实现苏北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中国水利:在治淮重点建设中,江苏承担的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怎样?江苏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确保治淮骨干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黄莉新:国务院部署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涉及我省的有1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包括洪泽湖大堤抗震加固工程、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分淮入沂续建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包括新沂河整治、新沭河整治、沂河沭河邳苍分洪道治理、中运河及骆马湖堤防加固、南四湖湖西大堤加固5个子项)、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包括鲍集圩行洪区和黄墩湖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工程、怀洪新河续建工程、病险水库加固(包括石梁河水库、小塔山水库两座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奎濉河近期治理工程。

    我省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治淮建设的部署,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治淮骨干工程进展顺利。截至2007年年底,我省11项骨干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0多亿元。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续建、洪泽湖大堤抗震加固、怀洪新河治理、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6项工程已经全面建成并通过竣工验收;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期、奎濉河近期治理等三项工程已进入竣工验收准备阶段;淮北大堤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正在抓紧扫尾。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先后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和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水利工程大禹奖,被誉为现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作。

    为了确保治淮骨干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对治淮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精心部署安排,确保治淮建设加快推进、取得实效。省政府成立治淮建设协调小组,定期召开治淮建设工作会议,分解落实建设任务,研究落实加快治淮建设的实施意见。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协调解决工程中的征地拆迁、地方配套资金落实等影响建设进度的有关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是抓紧前期工作。我们高度重视治淮前期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确保工程建设需要。在前期工作中,积极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推进初步设计招标投标,保证前期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利、发改、国土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快土地、环评等预审和审批工作,为工程建设创造条件。

    三是强化建设管理。按照《治淮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坚决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全面加强项目管理,努力把治淮工程建成经得起洪水与时间考验的优质工程、廉洁工程、放心工程。

    四是积极筹措配套资金。近年,我省把治淮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先安排建设计划,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建设资金。流域各有关市县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力度,确保地方配套投资及时、足额到位。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切实管好、用好治淮建设资金。

    五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治淮建设中,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全部采用机械化施工,摆脱了过去传统的“人海战术”。积极运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广泛运用无线计算机局域网、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等现代管理手段,大大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科技含量,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加快了工程进度。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工程的科学调度和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工程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六是发扬团结治水精神。淮河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上下游是一个有机整体。我省从治淮的大局出发,认真处理好局部与全局、近期与长远、除害与兴利的关系,加强省界工程的沟通协作,相互支持配合,妥善化解边界矛盾,积极推进治淮建设。

    中国水利:江苏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黄莉新:目前,我省境内的11项骨干工程除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二期个别工程国家尚未批复实施外,均已开工建设,共完成工程总投资100亿元。2003年大水后,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下,还完成了总投资12.98亿元的淮河灾后重建工程。我省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贯彻科学治水理念,提升了工程建设水平。在治淮建设中,我们坚持贯彻人水和谐的现代治水理念,统筹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治水思路上,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做到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结合;从单一保护区域的防洪安全,转变为在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前提下,重视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兼顾、风险共担,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工程规划设计上,沂沭泗流域的几条大河整治过去一直是以筑堤为主,在近年来的治淮实践中,实行筑堤和挖泓并重,降低高水位行洪带来的安全压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淮河入海水道、新沂河等工程通过优化布局,实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清污分流,使沿线流域洪水、区域涝水、灌溉用水以及城市尾水各行其道,发挥了工程的多种功能,提高了工程的综合效益。

    二是不断完善工程体系,增强了防洪保安能力。经过治理,淮河上中游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形成了由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和淮河入海水道等4条排洪河道分别入江入海的格局,进一步提高了我省淮河下游防洪标准,扩大了上中游洪水入江入海能力,增强了区域排涝能力,为减轻上中游地区洪涝灾害损失、保护下游地区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提前两年半于2003年6月28日通水,及时投入泄洪运行。在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中,入海水道行洪33天,分泄淮河洪水44亿m3,占同期洪泽湖出湖洪水总量的14.7%。2007年泄洪22天,分洪水量达34.2亿m3,相当于排泄了一个洪泽湖的正常水量。淮河入海水道两次投入运用,有效地控制了洪泽湖水位上涨速度,减轻了上中游洪水灾害损失,防灾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三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了流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逐步建成,使我省淮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能力明显提升,将形成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为该地区农业持续高产稳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治淮工程发挥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与环境效益。
作者: 特约记者 张嘉涛 通讯员 施红怡 李慧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