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力加快安徽治淮进程
——访安徽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树丛


2008-03-04

    中国水利:截至2007年年底,安徽省如期并超额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基本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的目标。请谈谈治淮建设对安徽的意义和作用。

    赵树丛:安徽经常遭受淮河洪涝之害,治淮建设不仅是解决沿淮水患的大业,更是服务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伟业。

    安徽地处淮河中游,境内淮河干流全长431km,流域面积6.7万km2,总人口约3750万人,耕地面积4334万亩(288.9万hm2),分别约占全省的46%、60%、70%。安徽淮河流域既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又是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工业基地,内有淮南、蚌埠等重要工业城市,是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汇集之地,在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淮河原是水系畅通、独流入海的河道,由于黄河长期泛滥夺淮,破坏了原有水系,造成平原洪水雍积难下,出海无路,入江不畅,洪涝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58年来,淮河先后有14年发生大洪水,约4年一次,其中1991年、2003年、2007年三次大水,受灾面积分别达2855万亩(190.3万hm2)、2825万亩(188.3万hm2)和1998万亩(133.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75亿元、159亿元和88亿元。同时,沿淮行蓄洪区众多,区内约128万人生活长期不能安定。淮河水患严重制约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阻碍了沿淮人民奔小康进程。

    淮河不根治,沿淮无宁日,安徽难发展。加快淮河治理步伐,使淮河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沿淮3000多万人民多年的殷切期望,更是安徽历届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英明决策。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原定于2010年完成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对安徽省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宝贵机遇。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对加快安徽治淮进程,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水利:在19项治淮重点骨干工程中,安徽省的项目较多,请问安徽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确保治淮骨干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赵树丛: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治淮,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人水和谐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指出发展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充分体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和谐和统一。在治淮建设中,安徽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

    一是下大力气完善淮河防洪工程体系。坚持“蓄泄兼筹”的方针,按照上控、下泄、中畅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包括水库、堤防、河道、行蓄洪区在内的防洪工程体系,使淮北大堤、工矿城市圈堤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二是转变行蓄洪区治理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还道于水,把保障行蓄洪区和淮河滩地群众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综合治理淮河支流及沿淮洼地。采取加固圩堤、兴建泵站、加固扩建沿淮湖洼地外排涵闸、疏浚下游河道等综合性措施,适当提高除涝标准,扩大外排能力,减轻洪涝灾害。
治淮建设的各个方面无不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在规划思路、设计思想、建设标准、工程质量等各个环节,始终将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放在第一位,把治淮工程真正建成造福沿淮广大人民的德政工程。不仅如此,在治淮工作中,我们还注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遵循河流的自然规律,妥善处理好人、水、地三者关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从全流域看,治淮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安徽。多年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治淮的重要机遇期,迎难而上。一是以落实责任制为主线,强化组织保证。安徽省委、省政府把以治淮为中心的防洪保安工程列为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项重大项目之一,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六大基础性工程的第一位。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治淮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市县也成立相应机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治淮建设责任制。省政府与沿淮各地签订治淮目标责任书,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严格考核。二是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为抓手,落实配套资金。安徽省在落实省级每年6.5亿元防洪保安基金投资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经省政府批准,出台了治淮配套资金投入政策:省市两级按7∶3(部分市8∶2)比例筹措资金,县级不再承担配套任务。对市级财政确有困难的,可向省财政申请借贷,由省财政厅统一贴息;仍不能落实的,由省财政厅从有关市年度财政预算中代扣,直接拨付到项目法人账户,确保配套资金与中央投资同步到位。三是以建立治淮建设信用档案为重点,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初步建立以治淮为重点的全省水利建设信用档案。启动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在淮北大堤加固工程中开展了试点。四是以建立完善监督体系为核心,确保“三个安全”。组建省、市、县治淮工程纪检监察组,建立了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并重的监督体系,确保资金安全,严把质量验收关,确保了治淮建设中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中国水利:安徽治淮近年来发挥了怎样的成效?下一步有怎样的打算?

    赵树丛:截至2007年年底,安徽全省累计完成治淮投资193.05亿元,占总投资213.4亿元的90.42%,超额完成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工程质量得到充分保证,2003年以来,安徽省共有10项治淮工程获省建筑工程最高奖“黄山杯”,39项工程获省水利水电优质工程奖或优秀施工奖,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在2007年淮河抗洪斗争中,已建的治淮工程经受了严峻考验,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防洪减灾直接效益达368亿元。与2003年淮河大水相比,安徽省2007年淮河防汛实现了“五个明显减少”:堤防险情减少617处;洪涝灾害面积减少827万亩(55.1万hm2);已运用行洪区转移人数减少21.2万人;上堤抢险军民减少8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减少71亿元。

    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的重大胜利,为有效化解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做出重要贡献,使全省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07年,安徽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9%,创近12年来最好水平;大灾之年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90亿kg;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12项民生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入78.4亿元,惠及4000多万城乡居民,推动了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以治淮骨干工程为重点的防汛保安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通过2007年淮河防汛,我们深切体会到“淮河要治、淮河难治、淮河可治”,淮河治理,“工程是基础、工程起作用、还要做工程”。目前,淮河流域低洼地除涝标准仍然偏低,因洪致涝灾害严重,低洼地人口安居问题突出;淮河中游排洪通道还不通畅,特别是洪泽湖高水位的顶托,使中游洪水不能及时下泄;淮河干流一般堤防标准低问题依然存在,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有较大差距,也是今后治淮工作必须正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8年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带着对淮河治理的深切关注和对沿淮人民的深切关怀,专程前往淮河王家坝闸视察,仔细听取淮河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对淮河治理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许并做出重要指示,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与鞭策。我们将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的谆谆教导,深入贯彻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和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力推进治淮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作者: 王春夏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