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如期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
——访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


2008-03-04

    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要求在2007年底基本完成骨干工程建设任务。水利部在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把淮河作为近期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抓紧灾后重建,加快治理步伐。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治淮建设总目标和《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规划》要求,做好年度治淮建设有关工作”。2006年12月,水利部明确治淮目标的具体要求是:到2007年底,19项骨干工程中10项完成竣工验收,3项全部完成,6项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实物工作量完成85%以上;治淮19项工程能够形成一个抗御流域性洪水的防洪工程体系,若2008年汛期发生流域性洪水,可以发挥综合效益。
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委认真贯彻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快治淮建设作为全委中心工作,全力以赴,组织协调流域四省水利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如期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治淮工程建设目标。近日,本刊记者就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采访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

    中国水利:2007年是治淮骨干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一年来,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委积极组织协调流域四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如期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治淮工程建设目标。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完成情况。

    钱敏:2007年是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加快建设的冲刺之年。一年来,淮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尤其是在2007年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流域性洪水的情况下,确保了国务院确定的治淮目标的实现。

    治淮19项骨干工程估算总投资为447亿元。截至2007年12月底,治淮19项骨干工程累计安排投资402亿元(中央277亿元、地方1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64亿元(中央262亿元、地方102亿元),占2003年估算总投资的81.4%。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土石方13.2亿m3,混凝土695万m3,分别占批复工程量的93.8%和84.9%。形象进度情况,完成新筑(加固)堤防7238km,开挖(扩挖、疏浚)河道3868km,新建(改建、加固)跨河与穿堤建筑物5847座,新建(翻修、接高、接长)护坡1041km,分别占批复量的94%、93%、92%和89%。

    治淮19项骨干工程中,入江水道加固、分淮入沂续建、洪泽湖大堤加固、包浍河初步治理、怀洪新河续建、入海水道近期、汾泉河近期治理、临淮岗洪水控制、洪汝河近期治理、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涡河近期治理、奎濉河近期治理和湖洼及支流治理等13项工程已全部完成,其中前10项已通过竣工验收;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防洪水库、沙颍河近期治理和治淮其他等4项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和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等2项工程正在全面实施,工程整体进展顺利。

    中国水利:为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进度,确保2007年年底如期实现国务院确定的治淮目标,近年来淮委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钱敏:2003年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作出加快治淮建设的重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实施进程。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治淮的支持力度;流域四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治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在水利部的领导下,淮委和流域四省水利厅紧紧抓住治淮发展的历史机遇,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较好地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治淮决策。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充分考虑项目之间关联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妥善处理好省际利益关系,保证上、中、下游治理的有序进行,统筹安排关联项目的实施进度,做到工程建设组织有力、协调统一、整体推进、稳步建设。

    二是强化管理制度。为规范治淮工程建设监管行为,保障治淮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地进行,水利部相继出台了《治淮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办法》《治淮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治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淮委和流域四省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规范了各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的管理程序和行为。

    三是创新建管体制。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建设管理方式,在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专业化建设管理、代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淮委组建项目法人负责实施省界工程和流域控制性工程建设,对协调矛盾、推动和加快工程的整体实施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分解落实责任。在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中,淮委每年召开由流域四省水利厅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项目法人代表参加的治淮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任务,明确目标。在水利部指导下,2007年年初,淮委与流域四省水利厅和有关项目法人逐项分析关键线路,明确控制节点,倒排工期,落实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

    五是强化检查监督。淮委积极做好治淮工程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持续开展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2006年8月份开始,坚持建设情况通报制度和每月的重点工程协调会制度,对重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2007年,配合水利部治淮工程建设督导组,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进行专项指导、检查和督促,使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始终处于紧张有序的良好工作状态。

    六是紧抓“三个安全”。水利部多次召开治淮工程建设监察和“三个安全”工作会议,研究落实有关工作。淮委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治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确保“三个安全”实施意见》,淮委和流域内各级水利主管部门把抓“三个安全”与抓治淮建设同步实施。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对治淮的各项稽查、审计、评审中,均未发现重大违规问题,保证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中国水利:为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有效控制治淮投资,淮委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钱敏:淮委和流域四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治淮工程质量和投资控制。在质量控制方面,把好三个关口:一是设计质量关,在设计单位内部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主管部门严格审查审批,切实加强和规范设计变更管理,杜绝随意变更。二是施工质量关,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企业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淮委、省水利厅、市三级质量监督网络健全,定期质量大检查制度完备,大型工程成立质量监督项目站,中小型工程采取巡查方式进行质量监督;严格按照工程等级选择符合资质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三是竣工验收关,建立了竣工验收前质量检测制度和专家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质量监管,治淮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已验收工程的单位工程优良率大都在60%以上。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和淮河防汛调度设施工程等3项荣获国家最高质量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入选“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淮安枢纽和蚌埠闸扩建工程获国家质量协会颁发的“国家优质工程银奖”,近年来治淮工程荣获省部级优质工程奖、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勘测设计奖、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百余项。

    在投资控制方面,通过采取提高前期工作质量、严格合同管理、规范设计变更、控制建设周期、加强建设期间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等措施,工程建设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水利:治淮19项骨干工程初步构建了淮河防洪减灾体系,在建过程中就经受了2003年、2007年洪水的考验,并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具体减灾效益如何?
钱敏:治淮19项骨干工程构建的流域防洪体系框架,提高了流域总体防洪标准,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能够安全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洪水的科学调度和防控能力得到增强,社会防汛抢险成本得到节约,全流域防御洪灾风险能力和社会安定程度大为提高。2007年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洪水,通过科学调度治淮工程,有效地降低淮河干支流和洪泽湖的水位,减轻淮河防洪压力,确保了淮北大堤、蚌埠和淮南城市圈堤、洪泽湖大堤及其他重要保护区的防洪安全,发挥了工程的防洪减灾效益,彰显了治淮工程的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加快治淮建设以来,一批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的工程,经受了洪水考验,为从容应对汛情、科学调度洪水,增添了手段,效益更加明显。根据统计分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多年平均减淹面积3493km2,多年平均减灾效益82亿元;1991、2003、2007年大水中成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减小趋势,2007年成灾面积158.67万hm2,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60.5%和38.8%,行蓄洪区转移人口15.8万人,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84.5万人和59.5万人;特别是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54.3%和45.7%。实践表明,治淮19项骨干工程符合流域规划,总体布局和建设方案科学合理,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中国水利:2007年底治淮19项骨干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如期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治淮目标,请您谈谈对加快治淮建设的体会?

    钱敏:加快治淮建设的实践表明,领导高度重视是推动治淮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是治淮建设的基本前提,稳定投入是实现治淮目标的必要保障,团结治水是保证治淮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体制创新是提高建设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英明、正确。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人口众多,交通干线密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初步构成了淮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提高了重要防洪保护区及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

    二是工程总体布局科学合理。治淮19项骨干工程是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根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系统提出的,重点围绕流域防洪保安的突出问题,优先安排关系治淮全局的骨干工程。在工程体系上,统筹安排“拦、分、蓄、泄、排”等工程措施,并考虑通讯、水文和管理等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提高了防洪体系的综合能力;在工程布局上,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以骨干工程为重点,兼顾面上治理,增强了防洪体系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在建设方案上,充分考虑工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省际关系的特殊性,保证了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和平衡协调发展。治淮19项骨干工程符合流域规划,总体布局和建设方案是科学合理的。

    三是各级组织领导有力。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了5次治淮会议,专门部署治淮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特别是2003年作出了加快治淮建设的重大决策,从根本上推动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顺利实施。流域四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快治淮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积极推进治淮工作。水利部将加快治淮作为近年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部领导多次组织和出席治淮会议,部署和指导工作,亲自协调处理重大问题、带队检查督促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明确要求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淮目标不动摇,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加快治淮建设的重大决策。

    中国水利:据了解,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成只是完成了淮河治理规划的近期目标,淮河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今后一段时期淮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钱敏: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成,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防洪标准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淮河流域的防洪除涝标准仍然偏低,洪涝灾害频繁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今后一个时期治淮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完善流域综合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后,流域的防洪框架基本形成,防洪形势大大改善。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其治理范围、内容、程度等,与《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和《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总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流域防洪除涝能力建设。淮委已编报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建设规划(2009~2013)》,下一步将抓紧做好相关前期工作,尽早实施行蓄洪区建设和调整、重点平原洼地除涝、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和非工程措施等工程,适时开工建设出山店水库、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巩固19项骨干工程建设成果。

    第二,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确保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针对淮河流域平原洼地面积大,涝灾严重的问题,要抓紧开展平原易涝洼地的治理。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实行退耕还湖、搞好面上排涝配套设施、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加快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步伐。近一个时期,要着力推进利用外资项目的实施,创造条件,加快实施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规划中的其他项目,使粮食主产区稳产高产,农民增收。

    加快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启用标准普遍较低,运用频繁,人口众多,建设与管理滞后。要按照人水和谐的要求,坚持“科学分类、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有退有保、有弃有留的方式,废弃部分行洪区,调整个别行洪区为蓄洪区,退建部分行洪区堤防,增建行洪区控制闸,确保行蓄洪区能及时安全有效启用。
努力解决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移民迁建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把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移民迁建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做好规划、财政补助、逐步安置”的原则,结合城镇化发展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移民迁建工作,实现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致富奔小康,使行蓄洪区居民最终摆脱洪水威胁。

    切实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要按照回良玉副总理2008年1月15日在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电视电话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紧抓好淮河流域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强组织协调,认真做好初步设计的审查复核,保证前期工作质量,确保如期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作者: 王晓平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