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治淮工作的重要指示


2008-03-04

胡锦涛

    把淮河作为近期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抓紧灾后重建,加快治理步伐。
    ——摘自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要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实施治淮工程,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摘自2008年1月12日胡锦涛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温家宝

    要把治理淮河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先急后缓、远近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紧做好行蓄洪区灾民迁建工作。要统筹考虑群众安全、经济发展和流域防洪问题,认真做好规划,真正让群众安居乐业。二是搞好灾后重建工程建设。三是做好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补偿资金争取在年底前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四是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在2007年前基本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项目。五是加强对治淮工程的稽查、审计和质量监督,管好用好治淮资金,确保工程质量。
    ——摘自2003年10月14日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规划确定的19项治淮工程已完成13项,在这次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加大投入,加快工程进度,完成余下的工程,尽早发挥作用。全部完工后,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进一步统筹研究淮河治理的长远之计。
    ——摘自2007年7月13日温家宝在安徽考察淮河汛情时的讲话

曾培炎

    淮河和长江、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存。如今淮河流域生活着1亿6千多万人民,淮河治理污染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在本届政府任职期内把淮河治理得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再造一条山清水秀的新淮河!
    ——摘自2004年10月24日曾培炎在淮河治理现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污染防治工作水平,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发展和环保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治理的步伐,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确保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摘自2004年12月29日曾培炎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的讲话

回良玉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快治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淮河治理作为本届政府的一件大事,继续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以人为本,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洪涝兼治,加大投入,加快进度,早日完成治理任务。
    加快治淮工程建设总的目标是:要在2007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原定2010年完成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行蓄洪区调整、扩大淮河下游泄洪能力及重点平原洼地排涝工程建设。经过努力,使淮河流域能够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流域性洪水;基本解决行蓄洪区群众防洪安全和除涝问题;平原洼地除涝能力进一步提高;防汛调度更为科学、灵活、合理,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在加强防洪建设的同时,统筹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加强治污和流域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要处理好人、水、地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尤其要注意抓好农村人口分布格局的调整,将经常受到洪水威胁的人口迁移到安全地带居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向城镇转移一部分,把人口居住布局调整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沿淮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促进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自2003年10月28日回良玉在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做好新时期治淮工作,总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知识理念,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开展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新时期的治淮工作,当务之急是要切实加快治淮的骨干工程建设,确保如期完成19项工程的建设,这是根治淮河的关键之处。
    做好新时期的治淮工作,关键的环节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团结治水的合力。
    ——摘自2006年11月6日回良玉在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仪式上的讲话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