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看到我的娃娃脸笑称可以冒充在校大学生,其实我生于1969年,明年8月就40岁了。今天应邀回顾一下自己的科研之路,纪念一下蹉跎岁月。
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毕业后到单位已经18年,也从事了18年的农村水利科研工作,专业完全对口。1990年的改革开放体现在与水利相关的内容就是6月19日江泽民出席中央政策研究室在北京召开的农村工作座谈会和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这给刚刚参加工作的我鼓足了力量,让我一心扑进了科研里。在随后18年的科研工作中,我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全面发展。
外人都知道水利投资巨大,都以为你也是水电气老虎,殊不知上世纪90年代做科研的年终收益是负值,你得靠单位领导“施舍”才拿得到一点可怜的年终奖;殊不知大学刚毕业在仁寿搞下湿田改造试验的时候,晚上吃中午别人的剩菜,殊不知到现在科研项目也不许发奖金,不许报销业务招待费。当然,科研待遇总的说来还是在提高,院长大会小会提科研是我院的立院之本,保院保编要靠科研。从争取项目奖励到获得论文奖励,院长经常对我说要知足,要对比一下现在的收入和90年代的收入。在这样一个百把人的省级科研单位里,顶着“科学家”这顶耀眼的高帽,地位从80年代的受人尊敬到90年代的无人理睬到现在的略有回升,个中滋味,非身处其中无法体会。
我脑海中时时闪现的都是四川农科院的“863”课题首席专家早晨6点就出门,晚上10多才回屋,带领手下在赤日炎炎的中午给玉米授粉的场景;时时闪现中国水科院女博士挺着大肚子冒着酷暑在大兴试验基地做试验的场景。
但是多年的科研还是带给了我不少快乐和荣誉。2000年以后,主持或主研过30余项国家、部(省)、厅级科研项目,其中不乏高层次的科研课题,有国家“863”课题、国家水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汶川地震财政部专项专题,有水利部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项目、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题等等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南方丘区节水农业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等等头衔纷至沓来。最感荣誉的是2005年被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选拔为第二届“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京研修1年。在这1年里,接触了很多老师与前沿领域,因为身处首都,便也感受到更多改革开放对农村水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08年作为科技部抗震救灾技术支撑专家组成员受到科技部的公开表扬,也是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供水保障工作组成员。
享受科研这个过程,虽然我很多时候想放弃,想搞搞监理挣些钱去,想利用年休假好好休息一下。但心里又放不下室里这十来号人,放不下手上的这些科研课题,虽然知道缺了我一个地球照常转。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对得起国家,要懂得报恩,虽然他们在三线企业苦了一辈子,搬到新都这个好地方来企业还最终破了产。想起无法在身边尽孝,我就经常想哭,但身边的4岁多的幼儿,却根本容不得你多喘一口气。
生活照常,科研照常,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我享受科研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
作者单位: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