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改革开放共成长——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杨国华


2008-12-11

  我从1974年就在水利战线上工作,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78年3月成立后不久,我便转战到这个新的战场。


  1978年,改革的春天刚刚来临,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吐出了嫩绿的新芽。省水科院正是在这一年播下的一粒种子,在科学的春天里,发芽,展枝,开花,结果。


  30年来,在改革的春风里,我与水科院一起成长,见证了水科院30年的建设与发展,30年的奋斗与拼搏,30年的进取与奉献。我可以自豪地说,如今的水科院群星闪烁,装备精良,信息畅通,专业齐全,业绩突出,已成为推进湖北省水利水电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


  1978年3月,省水科院建院之初是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当时借用水利厅一楼的几间办公室办公。一楼办公室原来就是仓库,阴暗得白天都要开电灯。北方人说武汉的冬天暗藏杀机,冷风飕飕;夏天则蚊虫到处乱钻,叫声嗡嗡。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当时“先生产后生活”的大环境下,我们仍沿着要多快好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科研所的目标奋斗着,全所人的目标就是要承担起湖北省水利水电发展中的重大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并开展科技推广、科技培训及相关的科技服务。


  身处水利大省的客观实际,沐浴改革的春风,湖北省水科院有着广阔的舞台。这30年,我们走过艰难的历程,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如今的水科院占地已从2001年的30多亩扩大到490多亩,并拥有一座16层楼1.8万平方米的培训中心。省水利院在全省水利系统率先丢掉图板实现出图计算机化,率先丢掉算盘实现财务电算化,率先建立单位网站和计算机网络,率先开发运用自动化办公系统和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系统。


  30年走过,当初的一个研究所已发展为5个研究所,1个综合实验室,1个长江防洪模型试验基地,6个科技研究、推广、培训中心,5个企业,初步成为湖北省水利水电的科学研究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科技推广中心和科技服务小集群。


  经过30年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一支坚不可摧的科研团队。这支团队注重水利技术研究实践,围绕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主题,以水利科研成果服务于“三农”建设,快速启动的“湖北省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和“江汉中下游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姊妹科研课题,被专家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外部分领先水平。


  这支团队更加注重新兴学科领域研究并不断加强。省水科院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为依托,促进水利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化,提高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建立湖北省水利信息服务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和水利信息综合分析和水利宏观经济研究平台,促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小型涵闸太阳能启闭系统研制”“办公自动化管理研究”“水深及水下地质检测设备”等研究,在水利水电工程运用上具有开拓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省水科院创新性地实行了以实业养科研、以科研带实业的经营策略。工作范围也不断扩展: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监理、招标代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房地产开发、酒店经营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撑,工程建设监理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岩土工程、水资源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招标代理都取得了全国甲级资质。


  近年,省水科院以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口开始调整结构,分类管理,定编定岗,拉开了科技改革的序幕。调整专业设置,人员分类管理,优化运行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从建设现代科研院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运行机制、规范课题管理等方面大刀阔斧地开展了科技体制创新活动,成为全院各项工作发展的原动力,促使省水科院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30年来,我与省水科院共成长,见证了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改革与发展中诞生,在改革与发展中成长为湖北省水利水电事业的“领头雁”,为湖北省水利水电事业提供科技支撑。水科院成长到今天,一切无不缘自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作者单位: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1日

作者: 杨国华
SRC-66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