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咸补淡新课题——珠江水利委员会 孙波


2008-12-11

  1978年改革的春风率先吹过沿海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赢得先机,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而对早期改革开放的事情我只星星点点地听父母谈到过。我亲历的时候,印象很深的一句流行语是,“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似乎这句话可以很真切地表达出改革开放期间沿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高速运转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起,街道渐宽,车辆却依然拥挤,珠江河水也从未停歇过,为城市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而在2005年的年底却突然出现了“守着珠江无水饮”的局面。2005年11月的一天突然感觉自来水的味道怪怪的,这种怪味持续了几天,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新闻已播出澳门已经无法正常取水,广州饮用水也受到影响。这期间,中山全禄水厂12月27日至30日连续4天含氯度超标,12月30日,磨刀门水道广昌泵站的含氯度达10000亳克/升、联石湾水闸含氯度达7130亳克/升,是国家标准的40倍、28.5倍,这些水厂都无法正常取水。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1月15日,那段日子是我对水最为敏感的日子。


  作为水利人,我知道2005年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咸潮的发生。而当咸潮发生时,自来水会变得咸苦,含盐量、含氯量均会上升。长时期饮用氯化物含量多的水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工业生产使用含盐分多的水又会损害机器设备;使用咸水灌溉农田,又会导致农作物萎蔫甚至死亡。咸潮的危害与普通市民所能体会到的概念相去甚远了。


  我还知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用水需求不断加大,同时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相继蓄水,下游河床变化加剧,严重影响枯水期干流河道下泄流量,这些都给水利部门带来了挑战。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咸潮危及三角洲地区超过1000万人口的供水安全。


  在2005年前,咸潮袭击珠三角事件也几乎是每年都有。1998年,广东出现50年一遇的大旱,珠三角部分地区海水倒灌,咸潮造成中山市大面积停水。1999年,几十年罕见的咸潮袭击羊城,广州4家自来水厂被迫间歇性停产。2000年,广东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咸潮,中山最大的自来水厂关闭,数十万人依靠消防车供水。2002年,深圳受咸潮影响,街头排队买水的人随处可见。2003年年底,咸潮提前袭击珠海,持续7个多月,影响中山、珠海、番禺供水。2004年10月,大旱致海水倒灌,咸潮持续超过5个月,影响珠三角1000多万人的食水。直到2005年初,广东沿海及珠江流域,出现了42年来最强的咸潮,形成“守着珠江无水饮”的局面。


  也是在那年,珠江历史性地开创了“压咸补淡”新课题。对珠江流域进行统一调水抵御咸潮。经过四年的总结和探索,试验性的创新课题已成为抗旱减灾的实用方案,珠江流域“压咸补淡”水量统一调度已由初始的调水压咸发展到兼顾经营生产的珠江水量统一调度;调度方案也由单一的水库补水发展到多库群的水库联合调度,并产生了“前蓄后补”“避涨压退”等一套先进的流域调度理念,使珠江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更具规模化、规范化,使压咸效果更精确化、合理化。现在通过流域统一调度已能够充分利用上游来水推移咸界下行,确保用水安全;利用来水径流动力改善河网内水体质量;统筹协调大型水利工程的拦、蓄水时机,保证航运、发电、用水安全等方面的多元共同发展。


  今年的调水工作马上又要开始了,我也是调水人员中的一分子,对这项工作感到既光荣又责任重大。我愿意像我的同事们一样艰苦奋斗,为建设绿色珠江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作者单位:珠江水利委员会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1日

作者: 孙波
SRC-66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