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漫步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的乡村田野时,再也难觅以前那芦苇丛生、布满垃圾、散发臭气的村庄河塘,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人们自然会想到南洋镇改革开放标兵、治水领头人陈军。
40多岁的陈军,是一位出得厨房、入得厅堂的女能人。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盐阜大地,作为水利中心的负责人,“打铁须得自身硬”是她的座右铭。在全镇沟塘整治和河道疏浚的新农村建设中,她身先士卒,起早贪黑地勘测、规划和设计,组织扒泥船、泥浆泵、挖掘机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紧张施工。轮窑河是南洋镇近几年最大的一项疏浚水利工程,河床淤塞严重,地形复杂,沿河农户较多,任务重、困难多,施工队伍几次想打退堂鼓。陈军率领中心的骨干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填平废沟废塘30多亩,受到了村民的赞扬。
她处处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强势推进,将填平废沟废塘,修筑村庄道路与河道疏浚结合在一起。新东河、旭日河,由于村庄道路修筑在沿河的青坎上,地面高只有1.8米,每逢汛期雨涝,水位上涨,群众进出都在水中行走,十分不便。陈军了解情况后,迅速组织人员勘测设计施工。群众看着修整一新的河道和又宽又高的村庄道路,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感谢。陈军以改革为动力,创新管护方法,制定长效管理措施,落实专职人员对河道进行定期巡查,并针对疏浚清淤后的各条河道与相关责任人签订了长期管护责任状,规范化管理,形成治水与管护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南洋镇全年的雨水时空分布不均,集中在6—9月,常常形成要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的灾害性局面。为了安全度汛,万无一失,陈军在汛期的前几个月就未雨绸缪,对全镇的排涝站、圩口闸、涵洞、圩堤逐一进行“过堂”式的专项检查,想方设法垫支资金,购置材料,将全镇所有的闸站进行维修。洪涝发生时,陈军始终站在抗洪排涝第一线。2003年7月4日深夜,绍林村的联合圩出现溃堤,她第一个到达现场,组织人员实施抢险。暴雨连续猛下不停,镇潭圩有40%的农田被洪水淹没,陈军迅速联系市农机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从滨海调进8台抢排泵,连夜组织人员突击安装并开机作业。2006年7月汛期,红旗、东灶排涝站相继出现故障,她想方设法找到潜水员并连夜排除了故障。她成立了防汛专业维修抢险队,及时对全镇各圩区的排涝站和圩口闸进行抢修和维护,确保了全镇排涝设施的正常运行。近些年,南洋镇在历次洪涝灾害中都能安全度汛,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将水利事业和现代化农业同步发展,陈军跑项目,找资金。2001年曙光蔬菜大棚和节水灌溉建成并当年投入生产。2002年、2004年,三洼村、绍林村土地综合治理相继完成。今年东团村进行了低产田改良和土地治理。这些项目陆续实施,填平了坑坑洼洼的废沟废塘,修筑了大型农机作业的沙石路,兴建了灌排泵站、防渗渠以及田间涵洞等小型建筑物,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几年来,陈军争取了近千万元的农业发展项目。
改革开放给水利中心带来了新的生机。水利中心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双管单位,但不是财政拨付单位,工资福利无保证,没着落。要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搞好水利事业,就必须寻求自身发展。作为全市十强基层单位的南洋水利服务中心,不仅仅水政和服务工作做得好,自身发展也是一大亮点。陈军和她的一班人,大胆改革,组建了东城水建公司,按照竞争上岗的办法,将中心的编外人员聘用到水建公司来。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除了承接本镇的中小型水工建筑外,还积极参与省、市、区水利项目和道路桥梁的招投标。在施工中,陈军始终严把“铜帮铁底”的质量关,创新工作思路,摸索出了一套“三早、三定、三把关”(早勘测、早设计、早施工,定人员、定资金、定时间,严把设计、审核、验收关)的施工经验。她坚持原则,不讲情面,每项工程都要签订施工安全合同,层层把关,严格按章操作。她详细制定了《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实行工程法人制和项目责任制的规范化运作。正因为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和操作体制,东城公司成了全市仅有的几家拿得出、打得响的乡镇水建企业。几年来,通过不断改革、激烈竞争和招投标,东城公司参加了淮河入海水道、通榆河南水北调和机场路增幅扩宽等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所有建设项目全部被评为优良合格工程。东城公司的蓬勃发展,为南洋蒸蒸日上的水利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陈军的性格很倔强,也很豪爽。她喜爱看书,能说会道,人们称她是水利战线的“花木兰”。
情系水利终无悔,苦乐年华写春秋。20多年来,陈军以改革的精神,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南洋的水利建设事业,也赢得了市、区、镇三级政府和主管局颁发的改革开放标兵等多项荣誉。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水利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