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退休”——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水利局 马维松


2008-12-11

  村旁的老井“退休”了,这是我回故乡小村看到的事实。老井仿佛以不变的姿势静静地立在那里,睁大眼睛、张着嘴,惊诧地看着世间变化,欣慰地笑着。同时也让人觉得它的孤独。我走近它的同时,思绪也回到了童年。

  在我很小的时候,听村里年龄最长的老爷爷讲,他小时候听他老爷爷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村里就有了这口井。这口井的年龄或许是村史上的一大遗憾。数百年来小村百姓喝着这口井水生长、延续。井水清澈、甘甜,是小村的希望。这样,老井便成了村里生活的轴心,从早到晚,小村环绕着井转动,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冬晨,井口喷射出浓浓的水雾,好像要温暖这个世界。前来担水的人们连成一条生动的长龙,游动在村前屋后。这里既有淳朴的问候,也有幽默的逗趣,还有年轻的调皮。在温饱难以解决的年代,精明的主妇们为了节约柴草,索性将衣被都拿到井边来洗,这样,即使滴水成冰,洗衣的手也不会受冻。小村新的一天就从吊桶的七上八下,扁担的吱吱嘎嘎,浣衣的沙沙嚓嚓的声中开始了。

  夏天的中午,井旁的树阴下,来了一茬茬忙碌之后的闲人。他们来到这儿,洗去满身的疲惫,再喝上一瓢沁人心脾的凉水,那种心境比现在人坐在空调室里喝着冷饮好像还舒服,因为那是自然的、绿色的清凉世界。

  最有趣的要数一年一度夏季淘井的情景了。淘井要由村上的“长老”主持,生产队长具体组织实施,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是主力队员,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少爷们是最热情的观众。井水打干后,在井口支上木架和简易辘轳,第一位下去的必须是童男子,他首先要将井里的两条底鱼(一条是黑鱼,另一条是“虎头呆”)轻轻地弄到桶里提上来,由“长老”将其放到特地准备好的铜盆里放养,待淘好井后第二天水清了再放回井内。在井里养鱼是先人们为了防止坏人在井里投毒而采取的最简单的办法。清淤是项机械、单调的活儿,可随着辘轳转动的吱吱声、老人们的谈笑声和小伙子们的号子声又显得那么愉快和轻松。井上的人汗流浃背,井下的小伙子除穿上特制的棉坎肩外,还得用两口“山芋干”老酒补充热量。最精彩的是清淤后还要举行祭祀,燃放鞭炮,以安井神。小村因此也就多了一个节日——“淘井节”。

  老井“退休”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先退居二线。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大解放,男人们外出打工挣钱,生活水平稍有好转,为了减轻妇孺们担水之苦,从外面引进了打手压井的技术,在自家门前、院角打了小手压井。可小井的水质口感就不能与老井同日而语,但人们为图方便,就不问这些了。只有那些讲究喝茶的老人们舍不得那份情结,不时地光顾老井。

  老井真正“退休”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小村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逐步奔向小康,楼上楼下的砖瓦房满村皆是,六七十年代的草房已成文物。村里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打了一眼深机井,新办了自来水厂,水龙头一直通到锅台上,人们再也不必起早贪黑地担水了。一位老党员叔叔对我讲:“侄儿啊,解放初我们宣传‘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我们农民所奋斗的共产主义。当时叔叔认为这辈子是没福享受了。没想到叔叔现在就住上楼房,用上了电灯、电话,还喝上了自来水。新一轮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又开始了,我们村自来水设施已使用10多年,管道老化现象严重,水质、水量都受到影响。这次农村二次改水实施后,全镇各村将联网供水,水质和水量将有很大的提高,供水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啊!”

  我看着乡村的巨变,又为自己能参与这次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工程建设,感到自豪和责任的重大。我满怀深情地对老井说:老井,你退休很光荣。我要向你学习,为农村的饮水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水利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1日

作者: 马维松
SRC-66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