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浪底“日志”——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 刘凤翔 梁君


2008-12-11

  家中的书架上摆放着5本小浪底“日志”,如若能整理出版那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它记录了小浪底人建设黄河、守护黄河的艰辛步履和辉煌的业绩,是中国水利改革开放成功的有力见证。

  说它是日志,其实它是由A4复印纸装订起来的剪报、剪刊贴本,是1993年至2004年,我在《中国水利报》等全国发行的媒体上发表小浪底工程建设各个时期的作品集。从前期准备工程到主体工程开工,从赶工战役到大河截流,从下闸蓄水到6台机组发电,从黄河防洪防凌、抗旱供水到调水调沙等,600多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和新闻摄影作品等尽收其中,它一直是我的最爱。今天翻阅它,一股股亲切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一段段朴实的文字,一幅幅真切的照片,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拉回到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

  1993年,一些大城市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小浪底前期工程的建设者却过着“天天不论点,年年不过节”的“特区生活”,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为抢时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朝明率领队伍,支帐篷,宿野外,提着方便面进驻进水口围堰,以每天堆筑4500立方米的速度挺进,仅用10天就将围堰填筑到防汛高程。

  小浪底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黄河南岸4号公路的大垭口地段,被人们称之为“活火山”,一遇雨季,大的山体滑坡屡屡发生,施工一度受阻。为了尽早打通进场道路,50多名职工在悬崖峭壁上,在乱石丛中,排除险石,“虎口拔牙”。为解除凌汛的威胁,施工人员跳入刺骨的河水中,排除险情,确保前期工程南北两岸唯一的咽喉通道——舟桥的安全……

  这一个个曾经目睹和采访过的前期工程中的场景和人物,如同播放一部历史纪录片一样,再一次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1994年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为引进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和技术,我国水利战线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建设管理模式接轨的工程在小浪底拉开帷幕。可是,红红火火不到一年,1995年Ⅱ标(泄洪排沙系统工程标)的导流洞施工相继发生10多次塌方,外商以“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为由,擅自停工并提出巨额索赔和推迟一年截流的要求,给主体工程建设笼罩了一层阴影。

  1995年12月19日,由小浪底建管局组织、《经济日报》实习记者叶红玲撰稿,在《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小浪底”面临着挑战》的文章,同时配发了由我执笔的短评《树立一点“共同体”意识》,引起了水利部高层领导的关注。1996年年初,水利部派工作组赴小浪底现场办公,并予随后加强了建管局领导班子力量。在水利部的果断决策下,一支OTFF(由中国水利水电第一、第三、第四和第十四工程局组成的联营体)在国际工程舞台上诞生。这在国际通用的、权威的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法文缩写)条款中,也是破天荒的新鲜事。

  从1996年1月8日起,OTFF代表与Ⅱ标现场行政经理克劳斯先生开始了十多天的谈判。1月20日是最后的一次,也是最艰苦的一次谈判。这次谈判从下午2点开始直到第二天的凌晨5点,唇枪舌战了15个小时,双方才草签了一份谈判备忘录。2月8日,克劳斯先生在不作1997年截流承诺的前提下与OTFF签订了分包协议。一纸协议,OTFF成了Ⅱ标的“打工仔”。

  谈判期间,OTFF队伍火速进场。“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嘿!……”这首昂扬、雄浑的歌曲,从驶进黄河南岸的大客车里迸发出来。这歌声让人感动,让人振奋,这歌声压过了河风的呼啸,驱散了腊冬的凛冽,这歌声是OTFF发起赶工战的战前宣言。

  为了迅速处理塌方段2号导流洞,项目经理郑爱武往塌方段下一站,大声指挥:“上!”郑爱武“天塌下来由我顶”的砥柱形象,感召着职工们一个个冲上前去。这也只是群英战塌方其中的一个感人场景。

  1号导流洞如果按照外商提供的榀钢支撑方案,通过塌方段需要308天。进度实在太慢,慢得让项目经理吴云红心里直冒火。他大胆地向Ⅱ标提出用喷锚代替榀钢支撑的施工方案,但遭到严厉拒绝。外籍工程师质问:“出了问题谁负责?”后经监理工程师的协调和支持,Ⅱ标承包商才勉强同意试一试再看。喷锚施工在3条导流洞采用,并在4月10日前后,分别比计划提前10~20天闯过塌方段。速度之快,质量之好,让外商瞠目结舌。

  导流洞贯穿后,洞顶已安全支护,本可大举进行下部的开挖。但Ⅱ标制定的“半边施工方案”从爆破、开挖到边拱支护,一个循环进尺只有2米,同样制约着OTFF的赶工进度。OTFF提出“中间开槽,多面作业”的建议,也同样遭到拒绝。经过多方努力,“中间开槽,多面作业”还是被采纳,以一天10米的速度推进。9月底10月初,3条导流洞相继全线贯通,抢回工期4~5个月,取得赶工初战胜利。外商觉得不可思议。

  摩擦仍然在继续,撞击还未停止。水利部不失时机地提出“搞好两个五湖四海”的号召,业主(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管局)召开全局包括OTFF联营体在内的截流动员大会,层层发动,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团结中方施工单位,帮助和促进外商干好中国工程。经过艰难的磨合,小浪底的“多国军团”悄然融合,相继取得如期截流、下闸蓄水、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几大战役的胜利……

  如今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然心潮澎湃,热血涌动。

  “摸着石头过河”总会有风险,免不了跌撞。不管步履多么艰难,多么沉重,小浪底建设者闯过来了。

  2002年7月4日,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正式开始。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启6道闸门,洞中黄河水从不同高程的孔洞中向外喷射而出,几十米高的巨大水流,划过天空,飞落消力塘。雷鸣般的震撼让人惊心动魄,排山倒海之势令无数参观者折服。不过,这种气吞山河的壮观只是小浪底的外在魅力,其防洪、减淤、供水与灌溉的巨大社会效益才是它征服人心的力量。自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用以来,黄河已连续实现9年安全渡汛,连续9年实现了黄河不断流,连续9年没有发生凌汛灾害。一条健康的黄河正向我们走来,为黄河中下游广袤地区送去恬静与安稳,和谐与发展。

  “小浪底”不仅是建设黄河的工程,而且是守护黄河两岸人民不受洪水、凌灾和干旱等侵害的民生工程。

  我的5本小浪底“日志”,只能是我对小浪底建设历程的点滴或者说是片段的记录,不足以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小浪底风采。但是它见证了小浪底的建设,见证了改革开放,是我对小浪底敬仰之情的流露,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赞美的心声。即使不能出版,我仍会一直珍藏它。

  作者单位: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1日

作者: 刘凤翔 梁君
SRC-66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