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转变————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 祁正卫


2008-12-11

  1978年春天,我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在一个地区做负责农村工作的专员秘书,之后,又调到水利部门。从此,学文学的我与水利结了缘。近30年,我研究水利,为水利鼓与呼,跳出水利看水利,水利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水利上的三大转变使我浮想联翩,感触良多。

  我认为30年来水利的第一个转变是水利地位的转变。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这是水利服务方向和服务内容质的飞跃。

  早在1934年,毛泽东在红色根据地调研时曾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经过长期农业社会,确定水利这样的地位无疑是正确的。也正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依然被界定在农业的范围内,其服务方向和服务对象好像只是农村、农业和农民。但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得不重新定位水利。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苏北)淹了一个粮仓,(苏南)漂了一个钱庄”,损失惨重。在大灾后的反思中,全国上下开始重新审视水利。感觉最明显的是,单纯把水利定位在农业的范围内是有局限的。因为,水利搞不好,农村、农业受损失,而损失更大的是城市,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经济越发展,灾害损失越重。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哪一块都淹不得、旱不得。因此,在不久后出台的“八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水利地位扶摇直上,和交通、能源、原材料并列,被认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这样一个定位,实质是水利服务方向、服务内容的巨大转变。从支撑农业的发展到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后水利地位的提升,是水利职能的质的飞跃。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水利人的历史使命亦将越来越光荣而艰巨。

  我感到水利30年来第二个转变是从注重基本的工程建设到同时注重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把经济的发展纳入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大盘子。这是水利发展方略的科学调整。

  长期以来,水利人秋天忙规划,冬天忙建设,春天忙配套,夏天忙防汛,一年四季似乎都在与工程建设打交道。各级地方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是眼睛向上要项目,找工程。水利要发展,不建工程是不行的。任何一个国家要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首先兴建水利工程,夯实基础。应当说中国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仍然要大力兴建各级各类水利工程。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不能单纯地依靠工程设施硬件去支撑。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加上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中造成的水污染,中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愈发突出和严峻。水资源的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世纪之初,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观点,要求在经济发展中通盘考虑水的问题,把经济的发展纳入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大盘子。这一观点的本质内涵,是以水定产,以水资源的容量调整产业结构,以水环境容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一个科学治水方略,这一方略的实施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效益。

  水利30年来第三个转变,我认为是从传统水利到发展现代水利和民生水利,特别是民生水利势必成为水利发展的最高境界。

  传统水利(这里所讲的传统水利并非指传统水利的内容,如防洪排涝、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引水工程等)一直是水利人要改变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方式,现代水利也是当今水利人追求的目标。’98大水后,水利部党组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说出了多少代水利人的心声。这一转变,着力点是转变水利单纯为农业服务的观念,改变简单再生产的施工方式和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运行方式,改革影响水利发展的障碍性体制、机制;着重点是用现代先进设备、材料、工艺装备水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改造水利,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手段管理水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水利;根本点是实现水利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全面发展,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这一转变可以说是水利改革30年的突出亮点,也是水利人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成功探索。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观念。为此,水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突出了民生水利,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加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就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极端干旱条件下提供了城乡供水,发展农村电气化,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等,就是较好地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牧区水利等,就是较好地为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强水土保持,开展水资源保护,实施城乡河湖整治和血吸虫病防治等,就是较好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问题;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滞洪区建设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以及后期扶持政策等,也就是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涉水民主权利问题。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就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收到了“小工程、大德政”的效果。改革是一种利益调整,其成果必须惠及人民群众,这是检验改革成功的关键。水利本身就涉及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民生水利,应该说这是水利发展的最高境界。

  作者为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秘书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1日

作者: 祁正卫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