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重大转折——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原司长 张岳


2008-12-11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治水和兴水的关键时期,所发生的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不仅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也让人看到了中国水利的未来。

  作为经历过这个时代的水利人,在这30年中,一些往事不免在心中激荡,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从探索、发展到深化,这30年令人万分感慨和自豪。

  1979年,中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重点是清理长期以来在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当时开展了农业思想的讨论,其中对水利的不同议论,给水利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加之当年水利出现了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和北方水资源紧缺两大危机,水利面临着一种困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共同探索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途径和办法,我曾经历并直接参与了5件事,至今难以忘怀。

  一是扭转了社会对水利的看法和评价。中国如何办水利,议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估价水利地位、作用和成绩。有人认为水利投入很大,浪费很大,效益不好。针对这些不同看法,1982年,在原国家计委的直接指导下,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专门组织召开了“水利建设问题讨论会”。回顾了历史,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年水利建设的成就和损失。当时形成共识:水利一定要办,但办法一定要改。形成的会议纪要上报了国务院,曾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二是扭转了农田水利设施滑坡的趋势。为适应农村改革形势的需要,1986、1987两年,中共中央原农村政策研究室与原水利电力部联合召开的全国17个省区农村水利工作座谈会,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分析了当时农村水利的形势,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作的工作和政策措施,并决定对农田水利机构进行改革,从过去单纯为农业和粮食生产服务扩大到为整个农村经济服务,将水利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司改为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这两次会议的纪要均上报了国务院,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转全国各地。国务院批转的纪要,要求进一步发展农村水利,增强农业后劲,建立劳动积累工制度,从6个方面增加水利投入,水利投资要恢复到1980年财政包干时的水平,建立区乡水利管理站、工程专管机构和群众管水组织3个层次的基层服务体系。第一次提出要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这两次会议使农村水利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是加强了农业基础地位。1980—1982年、1986年都发生过严重干旱,不仅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农业后劲不足问题开始显露。1986年,邓小平英明地洞察到未来农业可能存在的隐患,明确提醒和告诫我们,今后要么不出现问题,要出问题可能就出在农业上。对此,1986年农口5个部门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对农业问题的重要指示,向中央提出《关于保障农业持续稳步增长的八项建议》。中央原则同意,并在资金和物资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水利建设相应得到了加强。

  四是小浪底和三峡工程通过了论证。在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条件兴建大规模治理江河的骨干水利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增长上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1983年,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京组织了小浪底水库论证,并上报国务院。1986—1988年,遵照中央的指示,原水利电力部组织专家对三峡工程建设可行性进行补充论证。1989年三峡工程通过了论证,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以上两项工程经国家批准列入计划,为90年代开工兴建奠定了基础。

  五是解决水库库区移民遗留的老大难问题。1984年5月,中共中央原农村研究室,曾以送阅件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亟待认真解决”,首次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198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水库移民问题,决定从中央直属水电站上缴中央财政的利润中,以1986年发电量为基数,每千瓦时提取4厘钱设立库区建设基金,集中用于解决水库的移民遗留问题。这为解决移民遗留问题开创了一条新路。

  进入90年代,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党中央多次指出,中国水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利问题的严重性。宁肯少上一些工业和其他项目,也要把水利搞上去。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水利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水利投入逐年增加,大江大河的治理明显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我也经历并直接参与了五件事:

  一是水利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1990年中央领导提出,水利是基础产业。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正式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加强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实行适度的投资倾斜政策”。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在文件中将水利定位为基础产业,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兴修水利是治国兴邦的百年大计”,明确要求90年代要加快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办成几件大事。

  二是制定《90年代中国水利改革与发展纲要》。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指示,1993年,在水利部党组领导下,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目标,以强化经营管理为重点,发展壮大水利基础产业,全面推进水利改革。首次制定了《90年代中国水利改革与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了以“五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在全国水利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是狠抓节水灌溉。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把节水排在资源节约的首位。对今后15年明确要求“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1995年国家确定“九五”计划期间,通过财政贴息贷款,在全国灌区建设300个节水重点县,以点带面,推动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199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这是农村水利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工作重点开始向提高效率和效益转变,标志着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四是全面推进水法规体系建设。1991年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颁布,明确提出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使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

  五是加强了国际合作和交流。在国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下,为解决农村饮水和卫生,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加大了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1994年开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合作,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无偿援助。

  进入21世纪,兴修水利已成为保障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措施,水利进入了全面深化与加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水利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水利改革与发展已处于全面深化与加速发展时期。

  水利改革与发展30年的实践表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去单纯靠兴修工程防御洪水,靠水资源开发、兴修工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拼资源换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属于粗放型、扩张型、外延型的增长方式。现在看来,这种方式曾经发挥了作用,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应该说那个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了。进入21世纪,按照科学发展观调整了治水思路,从防洪安全的视角来分析,我们已进入一个以现代管理为核心的防灾减灾的时代;从水资源短缺的视角来分析,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资源利用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从水环境的视角来分析,我们已把高效节水和减污治污放在优先地位。

  回顾水利改革开放历程,这30年是我国历史上水利建设规模最大、效益最显著、成果最辉煌的时期,水利基础设施已成为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充分体现了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风范,这就是中华水魂。30年来,水利人梦寐以求的三大工程中,小浪底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已经建成,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正在实施,水利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继续改革开放最关键时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关键时期,水利要保障国家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进入最关键时期。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是我们对30年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

  作者为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原司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1日

作者: 张岳
SRC-66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