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务局”这个名字,是在几经变迁后得来的,起初为县政府的业务科室,1973年9月独立成为水利局,后改为水资源局,直到今日的水务局。名称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门头沟区水利工作的开展与振兴,在改革初期极为薄弱的基础上,由平稳发展,到矛盾集中爆发,逐步演绎为厚积薄发、化蛹成蝶的壮阔篇章。
改革伊始:波澜不惊,平稳发展
门头沟区位于首都北京的西南,典型的山区地貌,山地面积超过9成。由于境内多山,一切自然因子、自然条件都具有与山体相应的明显特征。山体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山沟坡降较大,洪水易发,水流湍急。耕地因山势起伏而地块狭小,道路也因山多而交通不畅。开放初期的门头沟区水利工作,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尽管如此,水利工作仍然积极推进,稳步发展。
对应于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生存问题为第一要务,水利工作的目标多为抗旱,以支持农耕,发展生产。上世纪80年代,部分农田的灌溉方式在实践中发生转变,节水灌溉开始施行,水利工程转向以喷滴灌为中心。1981年完成潭柘寺等地的喷灌工程18项,到1990年已完成此类工程21项,控制灌溉面积10684亩。在建设灌溉工程的同时,解决山区饮水困难开始提上日程,饮水工程得以大力发展,同期完成饮水工程23处,解决了23个村10581人的生活用水难题,并改善用水工程4处,使1490户3883人饮上自来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门头沟水利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表现为水利工作由单一生产逐步转向多种经营,以水养水的理念得以提倡。水土保持方面,将以前的点片分散及某种单项措施,改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并取得成效。水利工程方面,龙泉务水电站、通州峪等重点工程的续建配套在此期间相继竣工。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以前的重建设轻管理也逐步转向以管理为重点。1978年开始建立的“四定三包”等系列责任制得以有效贯彻实施,保障了设施、设备的完好率,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工程效益较之粗放管理时期明显提升。这样,在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为增强水利部门自身的发展动力提供并储备一定的物质保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干旱日益加剧,有些工程因水源干枯,已经不能使用。有些村民在务工与种田之间选择了前者,而弃水利工程于不用。此间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为渠短、井深,投入产出偏低,许多工程经不起干旱考验。这些特点源于区内的地貌特征。区内岭脊与沟谷并存,沟谷错综复杂,而又切割严重,地块极为零碎。所有这些,导致水利工程难有规模、不能不小,当时最大的水库斋堂水库库容只有5000多万立方米,建设长度万米的水渠燕梁渠,由于干旱等原因,实则存在的时间仅为两年。大部分工程覆盖面极小,有些乡镇,打一眼井只能浇4亩地。修一个塘坝只浇十几亩耕地的工程,在全部工程中占有相当比例。由于石质地貌,地下水缺乏,打井选位困难,井深动辄百米,有的甚至达到400米,且每小时的出水量往往只有几立方米,只能供应百人左右的生活用水。受地质地貌的综合影响,有一半左右的灌溉工程一度呈现干枯无水,有的已弃置不用,但有的又不可或缺,因此又要重建。干枯一批,新建一批,为了服务于民、造福一方,明知耗资费工,也要苦干实干。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水利人的辛勤努力下,门头沟区的水利建设得以同步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期,坚硬的山石之间,逐步催生出新的治水理念与思路,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等观念逐步形成,为后期水利事业的加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水利工作的有序推进,有力地支援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哪里有水利,哪里便丰产丰收;哪里水多,哪里就富裕;哪里水少,哪里就穷困。就某种意义而言,水已成为财富的象征。尽管基础薄弱,工作难度较大,但水利的命脉效应,使水利人深受鼓舞,越发干劲冲天。
黑色产业:致富之路,发展之痛
门头沟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在1455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有近一半的面积覆盖着地下煤层,煤炭产业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曾几何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国有、集体、私营矿主一拥而上,当地居民也多以矿业为生,大小煤矿一度达到数百座。一时间,发展的目光似乎全部聚焦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无疑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百姓的致富之路。这对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就在矿业开采忙得不亦乐乎之际,负面影响逐步显现。煤灰扬尘漫天飞舞,废石弃渣随处可见,泥石流、煤矿采空区的塌陷时有发生。原本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的宜人环境,逐步受到威胁,流经境内的永定河等重要河流污染加剧。竞争态势的无序,资源开发的杂乱,污染治理的缺位,给当地生态与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地面塌陷,水资源短缺,煤矿弃渣堆积严重。经济在发展,资源在萎缩,环境在恶化。空气中灰尘飘浮,河流中清水难见,生长在山区的各种植物,本该山花烂漫、争奇斗艳,但在大气、水源遭受破坏的环境下已风光不再。境内有京白梨等特色果品,由于煤灰扬尘的影响,长大后的京白梨几乎变成了“京黑梨”。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与水质净化、环境改善关系密切,但在煤灰扬尘、废石弃渣的影响下未能幸免,境内的王平镇等几大湿地的水质遭严重破坏,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地球之肾”已是不堪入目、奇臭难闻。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环境优美、水质清新,这是一项涉及多方的系统工程,使原本不易的山区水利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致富之路,成发展之痛。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
奥运良机:厚积薄发,化蛹成蝶
进入新世纪,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门头沟区的水利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举办一届成功的“绿色”“人文”奥运,各项配套工程不可或缺,水资源作为改善环境的关键元素,成为推动门头沟水利工作的强劲动力,门头沟的水利工作就此掀开崭新一页。
2005年,门头沟水利工作迎来自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首度超过亿元,从而改写了该地区以往年份只有几百万元水利投入的治水历史。随后几年,用于水利的投资逐年增加,2008年,投资总额达到3.8亿元之巨。实践中,他们紧紧围绕“发展数字化循环水务,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区”的工作思路,在流域治理、安全供水、节约用水、村镇治污、安全迎汛等方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大大加速了门头沟区水务的现代化进程。
流域治理,环境生态宜居
2005年6月,北京城市功能区重新划定,门头沟区被确定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目标就是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既是北京城区的绿色屏障,又是首都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还要以人为本,还民以宜居的生态、环境。
煤灰粉尘是当地最主要的污染源。要实现生态涵养、清新宜居的绿色创想,解决好与煤相关的问题至关重要。
于是,推进生态富民、实现就业转型成为门头沟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工作思路。为将山区矿区打造成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他们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当地居民由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转化,即由以采矿业为生转变为以种植果蔬、发展生态旅游为生,将社会、生态、经济等多重效益统筹规划,既考虑煤灰扬尘等污染源的防治,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确保当地居民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实践中,他们坚持生态优先、人水和谐的发展新理念。根据门头沟区发展现状与区域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的关系,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关闭矿井,发展果蔬及生态观光旅游,大力发展生态型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改善、和谐发展的富民政策落到实处。经过多年来的辛勤努力,现已取得明显效果,原来依靠开矿就业的农民逐渐转移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第一、第三产业就业,较好地解决了产业转型与就业转型问题。
实现生态富民、就业转型可视之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预防措施,同时,他们还积极组织改善生态的治理工作,并打造出一系列颇具亮点的治理工程。在山区流域的治理中,他们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结合地区特点将不同的流域划分为相应的类型,诸如自然生态旅游与农业综合开发型小流域,煤矿区生态河道修复与旅游采摘型小流域,小城镇沟道水系、生态旅游环境资源整合型小流域等,根据不同的流域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理方案,取得明显效果。
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的黄岩沟小流域,总面积15.77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13.1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3.2%,该流域属于永定河的一级支沟。他们依据项目区紧邻永定河的特点,按照河滨带生态休闲型小流域的建设方案予以治理:一方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又加强了对流域出口废弃坑塘的河滨带进行整治,在原有废弃鱼塘的地点建起了人工湿地,在废弃荒滩上开发出植物迷宫、标志性的黄岩人工瀑布、河滨带生态景观小格局,形成左右岸及河道水生态与环境相协调的不同水环境连续体。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微型景观的同时,再赋予充满灵性的名讳,为流域平添几分灵气;并且,利用干砌石、荆条、原木等多种原生态材料铺设步道也是黄岩沟小流域治理工程中的一项创举,生态、环保的建设理念得以彰显,也呼应了该小流域生态休闲的功能定位。
各项预防、治理措施的有力推进,使煤灰扬尘、废石弃渣等污染源不断下降,门头沟区的空气质量明显提升,河道水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一个清新宜人的生态涵养区域正在化为现实。
饮水安全,推进集约供水
饮水安全,事关民生大计。在这外来水源单一、当地水源屡遭污染威胁的多山之地,水源紧缺的态势可想而知。长期以来,让当地群众有水喝、喝好水一直被视为当地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深挖机井、打造清水河道等多种有效措施得以运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民生的饮水难题。
近些年来,尤其是奥运前夕,此项工作被推向了新的高度,乡镇供水由松散走向集约,挖井取水、简易水厂等传统模式逐步转变。2007年,门头沟区投资1.2亿元用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斋堂水库下游联村供水工程和雁翅、妙峰山等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得以实施。
2008年,饮水安全工作再掀高潮。门矿、城子矿地区饮水改造工程,“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和农村改水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推出,使得门矿、城子矿地区居民用水由矿井水供水改为由门城水厂直接供水,供水规模每天达5980吨,新增1.8万人受益;工程采用水压、水量、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生物传感水质监测,供水安全的保障率不断提高。饮水改造工程解决了9个镇19处3685户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饮水设施更加完善,居民的饮水安全更有保证。农村改水工程则是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改水工程16处,他们从各村饮水的实际困难出发,彻底解决管网老化和多方面因素所新引发的水质不达标等问题,保证农民能够吃上放心水。
在实施农民饮水安全工程的过程中,借鉴自来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管理模式,他们在全区首次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管理。在炭厂单村水厂引入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由上位机及控制软件、变频控制柜、远传压力表、电磁流量计、水表、水源泵、消毒机等部分组成,管理人员通过上位机来监控整个供水系统的工作状态,如电压、电流、工作频率、流量、工作压力等,开关消毒机、变频器。整个系统可以做到无人值守,在当地使用尚属首次,起到了示范效果。
现在,门头沟区的城乡饮水设施更加完善,技术含量再度增加,供水保障率进一步提高,饮水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地区长期稳定供水更有保障。
节水治污,彰显民生情怀
近年来,门头沟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抓好统筹城乡、集约供水的同时,还在节水治污上狠下工夫。实践中,他们以建设新农村为切入点,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工程、科技等多种手段,大力推广节水型农村建设。
2006年,门头沟区农业节水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800亩,年可节水60万立方米。通过引入无线自动化控制灌溉系统,实现手机短信自动控制灌溉。无线自控系统的运用,实现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任何地方,利用手机遥控灌溉农田,监控土壤墒情,在全国开了农业节水工程引入此类高科技管理手段的先河。
2007年,他们又投资3000余万元,在节水灌溉、雨洪利用、节水创建等方面全力推进节约用水,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全区9个镇中,当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100亩;且在工程实施中,能够根据山区风多、太阳光强烈的特点,采用风、光互补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实现环保节能的灌溉方式,同时起到节电效果。全区新建起的21处雨洪利用工程,采取沟道截流、坑塘利用、农业大棚棚面、乡村庭院、硬化路面等多种集雨形式,生泰基砂砖、复合透水砖、PC透水网垫、透水系统原理观摩展示等新材料、新技术得以推广运用。集雨工程年可蓄水40万立方米,保证了农田果园、绿地景观、改善环境等用水之需,部分实现了雨水的循环利用。节水创建工程主要是在全区创建节水型单位和社区,通过换装节水器具,推行“一户一表”改造,普及节水知识、技能,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提高全区用水效率。妙峰山镇斜河涧村实施分区调压灌溉后可使每亩地每年节省水费、电费100余元。
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日耗水量更是同步上升,解决好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理事关民生大计。他们在推行节约用水的同时,治污问题也没有偏废。
2006年实施的门头沟社区服务中心中水回用工程,设计污水处理能力达每天120吨,年可节约自来水用量3万吨。该工程采用了技术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出水标准可以达到北京市一级B的排放标准,工艺设备在全国同类项目中处于先进行列。
2007年实施的永定河上游水质改善工程、续建重点工程19处,总投资7394万元,工程涉及永定河沿线6个镇25个村。建设内容包括镇级污水处理中心站、25个村级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水冲厕所改造。镇级污水处理站的设立,有效地控制了永定河沿岸点源污染,改善了永定河水质,保护了北京市饮用水水源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采用国内最先进的MBR膜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污水能够达到再生水标准,每年可提供再生水11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程序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其中的膜处理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008年,他们重点实施了再生水厂工程和新农村污水处理等工程项目。新建的再生水厂,日处理污水4万吨,年可提供再生水1400万立方米,同步铺设了中水回用管网,可提供景观、灌溉、冲厕等用水,实现了污水资源化。新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主要是对斋堂镇桑峪村等地进行污水改造工作,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站。工程实施中利用太阳能提供部分设施照明,污水处理后经电磁系统加热送入室内暖气盘管解决处理站取暖问题,以尽量降低季节的影响。
节水治污,推动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促进了当地水环境改善,为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北京西部绿色生态屏障,恢复官厅水库向北京提供饮用水打下坚实的基础。
防洪减灾,提供安全保障
长期以来,门头沟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了不同年度的安全度汛工作,为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贡献。
实践中,他们重点突出工程防护、通信和队伍三个环节的建设,并围绕重点环节,狠抓实效,细致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增加防汛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强防汛抢险队伍的素质训练,通过现场演练、实战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仅2007年,他们便自筹资金1100万元,修建防汛工程26处,解决近1.5万人的汛期涉险问题。建立短信群发系统,不仅对雨量水情等汛情反应迅速及时,更拓宽了信息发布渠道。实现自动化水情监测,防汛抢险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大提高。
2008年对于北京来说,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奥运会召开之际,时值华北地区进入主汛期,防汛工作更是马虎不得。早在年初,门头沟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便制定了今年的安全迎汛总体目标: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项工程,建设三个系统。一个中心是以确保全区安全度汛为中心,两项工程包括防洪减灾工程和防汛保障工程,三个系统是防汛的队伍系统、通信系统和物资系统。还实施了2008年安全迎汛指挥手册的编制,增建了汛情监控点,建设了安全迎汛电子指挥系统,标注了永定河洪水淹没线等。面对奥运决胜之年安全迎汛的严峻形势,他们从实战、实用的角度出发,加大了迎汛应急抢险演练的力度,并在上汛前还组织一次全区范围内的综合演习,以此来检验全区处置迎汛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防汛抢险技能。在防汛工程的实施中坚持四个结合,分别是除害与兴利相结合、与雨洪利用相结合、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和与防洪宣传相结合,使防汛工作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益。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之年。置身新的历史时期,门头沟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将继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围绕“发展数字化循环水务、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区”的总体思路,按照既定目标,全力抓好各项水务工作,为门头沟区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加倍努力,为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