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利除害三十年 构建和谐新东江——惠州市水利改革与发展30年巡礼


2008-12-30

  历经30年改革开放,惠州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惠州水利也随之实现了重大跨越。30年来,以东江为大动脉的惠州水利的抗灾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空前增强,水环境大大改善,人水和谐景象初现,并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三十年治水跨越,水资源保障能力与防洪减灾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粤东重镇惠州,地势低洼,水网密布,东江和西枝江横贯境内。1949年前,惠州一直是洪魔肆虐的贫穷之地,是著名的洪泛区。1949年后,先后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水利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五”以来,惠州水利逐步进入跨越式大发展时期,在大发展中解决了一系列水利难题,建设了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成就了辉煌的水利事业。

  城市防洪工程设施基本完成高标准的除险加固,实现了整治建设目标

  ——全省十大堤围之一的惠州大堤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其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防洪排涝总装机由1600千瓦增加到20000千瓦。惠州大堤加固达标工程,是惠州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主要工程,分为南堤、北堤两个项目,均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和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径流量1天排干的治涝标准进行建设。南堤加固达标工程于1998年10月动工,2008年年底基本完工。工程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行路堤结合和滨江公园配套建设,为市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堤加固达标工程于2006年10月开工,其主体工程现已完工,其余工程将于2009年汛前基本完工。加固达标建设后的惠州大堤,经过近两年的特大暴雨洪水考验,成为有力捍卫惠州市区60万人口和近百亿元工农业总产值的可靠防洪安全屏障。

  2007年,惠州市编制完成了《惠州市沿江(东江、西枝江)排涝站规划报告》,按照“一次性规划,两年内完成”的目标,共规划新(重)建排涝站36座,总装机容量61439千瓦,其中惠州大堤已完成排涝装机并投入使用20000千瓦,惠州市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

  ——对市区主要河涌进行防洪排涝整治,并在全省继广州之后成立了市区河涌管理所。惠州市区共有20条河涌,总长125公里。2001—2003年,市区南出口的吊鸡沥和马过渡河得到了全面整治,成功解决了古塘坳工业区和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惠环、陈江镇一带的内涝问题;2002年,市政府下大力对中心市区横江沥进行了彻底的清淤整治和封闭建设,解决了该河涌排涝不畅和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2006年,市政府又对半径沥、望江沥进行了应急整治,解决了市区火车西站一带和江北物流园片区的内涝问题。目前全市共整治河涌30多公里,基本解决了市区主要河涌的内涝问题。

  2006年,惠州市政府按创建文明城市标准成立了惠州市区河涌管理所,市区河涌从此步入了统一规范管理的轨道,使水利日益成为提升城市品位的品牌。

  ——县(区)城市防洪工程正在加快推进。目前,惠东县城防洪工程、博罗县城防洪工程、龙门县城防洪工程已完成投资量的50%~80%,惠阳区城市防洪工程正抓紧开工建设。

  东江水利枢纽从梦想变为现实——城市水环境和农田灌溉条件大为改善

  惠州东江水利枢纽位于惠州市区与博罗县城之间的东江泗湄洲,距市区9公里。该工程是广东第一个以改善水环境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9亿多元。建设该工程是几代惠州水利人的梦想。

  2002年10月,广东省水利厅通过了东江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2003年1月,省计委批准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5月25日枢纽工程顺利奠基,至2004年9月完成了该工程的全部立项审批手续。市委、市政府将该工程列为全市八大民心工程之一,全力推进。经过3年多的抓紧施工,工程于2007年10月竣工,同时枢纽电站投入正式运行。

  该工程建成投产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枢纽大坝正常蓄水后,在东江形成了2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比惠州西湖现有水面积大20倍),使“东江出平湖”的梦想成为现实;在西枝江的水域面积达6平方公里。惠州市区两江(东江、西枝江)从枯水期的浅滩杂草裸露变为四季平湖丽水,形成绿水、青山、楼宇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二是提高了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枢纽建成运行后的惠州市区,大、小西湖高低相见,“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有效调节了市区气候,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三是极大改善了航运条件。东江出平湖渠化了上游河道,使枯水期航道畅通无阻,减少了航道维护疏浚费用,促进了水运事业发展。四是大大提高了东江上游供水保证率,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枢纽坝址以上回水区达38公里,变“无坝取水”为“有坝取水”,减少了吸水扬程,为大亚湾、惠阳区、深圳东部及稔平半岛供水及农田灌溉,创造和提供了有利条件。五是产生了良好的发电效益。枢纽电站装机4.6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2.67亿千瓦时,为惠州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能源紧张局面。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基本解决安全隐患和管理难问题

  ——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人大议案工程全部完成,并成功探索出小型水库管理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惠州市拥有小型水库450多座,总库容接近5亿立方米。长期以来,这些小型水库为各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们大都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设施简陋不全,经过数十年的运行,相关设施老化失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按照广东省人大《关于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患问题的议案》和省政府实施省人大议案的部署,惠州市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间,出色地完成了首批共143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从2003年起,惠州市按照广东省批准的计划,又用5年时间继续对病险小型水库进行全面整治,至2007年年底百分之百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除险加固任务。经过前后10年的艰苦奋战,共完成393座省人大下达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工程,累计投资3.4亿元。

  这些水库经过除险加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为下游50多万亩耕地和80多万人提供了更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增加了灌溉面积。二是使全市小型水库的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经受住了近几年特大暴雨洪水的考验。

  为解决小型水库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难落实的老大难问题,惠州市政府于2008年11月30日正式颁布了《惠州市小型水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小型水库的管理体制、经费解决渠道和市、县(区)、乡镇各级的管理责任,由此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小型水库管理运行机制。

  ——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大力推进。惠州列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的大中型水库工程12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有8座同时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现已完成2座,正在加快推进除险加固建设5座。这些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将与现有的小型水库构成全市水库安全运行体系,为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和供水保障。

  ——机电排灌人大议案工程即将完成。惠州列入省人大解决农村贫困地区机电排灌议案工程的项目有221座,计划投资9116.2万元,现已完成76座,在建108座,其余工程建设将于2009年3月前完成。这些机电排灌设施与江河堤围、山塘水库一起,共同构筑惠州市的水安全体系,在排涝抗旱、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建设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水利信息化建设初具现代化水平

  近几年来,随着水利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惠州将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水利重点工程之一,全力推进。

  ——2002年8月建设了市水利局网络办公系统。复杂、繁琐的局机关行政事务逐步向自动化、流程化、数字化转变,为增强局机关工作效能提供了辅助平台。

  ——2006年10月建成了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以机关局域网建设为基础依托,以市电子政务网络为出入口,以省三防指挥系统骨干网络为主干道,形成了上与省水利、三防和水文部门,下与各县(区)水利、三防部门及局直属有关单位的联网,达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目的。

  ——2006年年底建成了惠州三防指挥信息系统。该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背景平台,准确、快速、灵活地以图表、文字、图像等方式实现对雨情、水情、风情、工情、灾情数据和其他信息的分类、存储、调用和管理等,并可向互联网发布。

  此外,惠州还建成了三防预警通信系统、远程视频会商系统、部分重要水利工程远程实时视频监控系统、水资源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政务公众网站。

 

  三十年治水之路,全社会对水利的认识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惠州水利建设的长足进展与辉煌成就,离不开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惠州水利人不懈开拓进取的结果。

  把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不断提升认识高度

  惠州水利的发展与跨越,源于认识的不断提升和飞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惠州水利实现了从“农业的命脉”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转变,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共识。2003年10月,时任代市长黄业斌在市政府水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提出,“21世纪突显水的竞争”,“抓水利就是抓发展”,“建设好大水利,迎接大发展”,“要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11月,市委书记黄业斌、市长李汝求在全市秋冬水利建设推进会上强调,要树立大水利意识、高标准意识和水生态意识;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实现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紧密结合,以发展旅游的理念实现和谐旅游水环境与生态型水利工程紧密结合,以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与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紧密结合;着力解决洪涝威胁、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提高对水患危害性、供水安全、水利生产力、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水和谐的认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水利的深刻见解,引导着全市各级领导对水利的认识从“传统水利”上升到“现代水利”,从“水利跟随和服从社会经济发展”上升到“水利先行发展,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

  把水利部门的治水方案变为党委、政府的决策,不断加大领导力度

  惠州水利加快发展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对水利工作的大力支持,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水利建设方案,及时提交政府讨论决策。’98大洪水后,惠州市水利局抓紧向市主要领导汇报惠州大堤等市重点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建设方案,时任市长李鸿忠到市水利三防部门调研后当即坚定地表态:“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惠州大堤加固得固若金汤。”近几年来,每年的全市水利、三防工作会议,都由分管副市长进行工作部署,市长到会强调有关要求。每年的全市秋冬水利大会战前夕,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秋冬水利建设现场(推进)会,市委书记、市长都到会作重要讲话。市委、市政府对水利工作的各项部署与要求,都由市委督办和市府督办跟踪督察落实情况。2007年11月,市长李汝求在全市秋冬水利建设推进会上,坚定地表示“用两三年时间解决全市水利工程的安全隐患”。正是市委、市政府大抓水利的坚强决心和坚强领导,使得惠州水利的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

 

  通过市人大来推进难点问题的解决

  1998年上半年惠州大堤加固建设工程立项前,惠州市水利局邀请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赴梅州考察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此举对推进惠州大堤加固建设工程的正式上马起了重要作用。2008年年初,水利局又向市人大专题汇报全市除险加固后的“小型水库管理难”问题,引起市人大的高度重视,随即研究决定将该问题作为市人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专门成立调研组,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系列调研活动,并向市政府提出了解决小型水库管理问题的意见与建议。惠州市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和酝酿,终于颁布了《惠州市小型水库管理办法》。这一做法在广东省开历史先河,得到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

  拓展水利投融资渠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水利资金难落实是制约水利建设的主要瓶颈。改革开放之初,惠州每年水利投资才1000多万元,2006—2008年,全市每年水利投资保持在8亿元以上。惠州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水利建设扶助资金和不断加大本级财政水利投入的同时,创造了引入社会资金办水利的成功范例。东江水利枢纽是一座工程概算达9亿元的大型水利工程,单靠政府财政根本解决不了资金问题。2003年上半年,惠州市政府打破水利投资的常规渠道,从有利于早日建设好这一全市期盼的民心工程出发,本着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在广东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局的大力支持下,作出了枢纽工程“以招标方式选择业主”的决定。2004年3月,惠州市政府最终选定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和深圳粤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体为项目业主,按地方政府投资40%、项目业主投资60%的比例,签订了《惠州东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及特许经营合同》。随后,又采取BT投资形式推进了多个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

  当前,惠州市各级水利部门正抓紧冬春黄金季节,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大力度,决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广东省人大农村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强势推进民生水利建设,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起点上,为建设“惠民之州”再创新的水利辉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30日

作者: 刘光辉
SRC-75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