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唱大风——广东改革开放30年水利发展巡礼


2008-12-30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春天的故事》不仅是当年南粤水利人参与策划创作的经典歌曲,也是南粤水利人30年来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弄潮前沿,谱写水利事业辉煌的生动写照。

 

  广东的崛起始于那个特别的春天。30年来,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广东水利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规模空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水管体制改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法规建设、水库移民等工作成效显著,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夯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水利建设全面提速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广东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初步建成了具有抗御一定洪水能力的防洪除涝体系和一定调配能力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特别是近年,全省民生水利工程全面提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水安全保障。

 

  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建成了天堂山水利枢纽工程、飞来峡水利枢纽、凤田水库(向大亚湾供水)、大河水库、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珠江三角洲五大堤围、潮州供水枢纽、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等一批重点和骨干工程。其中,飞来峡水利枢纽是全省投资最大的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历经三次扩建、一次改造,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及工程沿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于2008年3月份完成全线63公里堤身加高培厚,标志着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已经形成。北江上游关键性防洪控制工程乐昌峡水利枢纽于今年1月9日隆重举行奠基典礼,2010年年底将实现主体工程完工并具备防洪功能。

 

  江河整治和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大规模开展。不同时期采用不同形式开展江河整治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00年之前,主要通过实施省人大议案;本世纪以来,在继续实施省人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同时,重点实施“全省十项民心工程”之一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全省共维修加固江海堤围6.1万公里,维修渠道66.5万公里,分期分批对1.8万多座小型水库、1.6万座水闸进行了除险加固,恢复灌溉797千公顷,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量已达456亿立方米。全省正在按照“决战三个冬春,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部署,加快建设进程。

 

  农村饮水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6个市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率100%达标和城乡一体化供水。目前广东省已转向实施涉及更广大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08年起至2012年,用5年时间解决全省农村164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小水电建设突飞猛进。全省共建设小水电站9195座,总装机容量591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同时还完成了55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的发展增加了山区县的财税收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乡村脱贫致富。

 

  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沙积荒地变成了良田果园,不少地方呈现出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可喜景象。

 

  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通过不断完善和落实水库移民政策,实行“一村一策”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水库移民到省上访人次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最高峰时占全省年总上访人次的73%,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推进全省水利事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8年7月,温家宝总理到广东考察指导工作时,把广东3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总结出五条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以解放思想引领改革开放,坚持“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断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广东省水利事业的发展,同样走过了一条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路子。

 

  建立并不断完善主次分明、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建立与经济大省相适应的投入机制是广东改革开放30年水利发展的财力保障。一是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努力建立多元投入的水利投融资体系。1987年,把东深供水工程收入的一部分返投于水利建设,开了我国“以水养水”的先河。各地水利部门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利经济,促进良性循环。三是依法收取水利规费。1984年,开征堤围防护费,将收取的费用用于堤围维修和养护。随后又相继开征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河道管理范围占用费等水利规费。四是向银行贷款。1993年,顺德市向中国银行贷款1000万元用于水利建设,开了广东乃至全国利用银行贷款修水利的先河。去年以来,省政府决定贷款90亿元,解决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部分重点水利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运用政府资源,以地换堤,把水利建设与城市开发建设结合起来。梅州市在全省率先采用这种办法开展梅州大堤加固达标建设。六是广泛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积极实施省人大议案,解决水利“老、大、难”问题,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水利建设的一大亮点和一大创举。省人大先后出台实施了十多个水利议案,投入大量资金,对推动水利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30年间,全省累计投入水利资金1441多亿元。

 

  建立并不断完善确保良性运行的水利管理体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为适应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统一高效管理,广东省不断在管理体制、制度上进行积极探索。全省相继成立韩江、东江、北江、西江流域管理机构,以强化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广州、深圳、珠海等市成立了水务局,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探索,特别是深圳市于1993年就在全国率先组建水务局,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充分体现了敢闯敢试的改革开放精神和经济特区精神。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从早期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逐步重视现有工程的安全加固,大搞以内涵为主的水利建设;水利工程单位从单一管理转为多种经营,发展壮大水利经济;针对水价严重背离价值、制约工程生存的问题,提出了走成本计价与按市场调节到逐步放开水价,按经济规律办事相结合的路子。为理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增强水利基层单位发展活力,2005年以来,广东开始进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目前,全省纳入改革的710个水管单位中,大部分已完成改革,省属水管单位及深圳、中山、佛山、东莞4个市已全面通过验收;珠海、韶关、阳江等市市属水管单位也通过了验收。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正加大力度向年底全面完成任务的目标冲刺。

 

  营造依法治水的良好水利建设环境。30年来,全省共颁布8部省级地方性水法规和11部省政府水利规章,为依法治水、管水打下了坚实基础。1984年6月颁布的《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是广东省第一部地方性水利法规。2005年1月颁布的《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是《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全国第一部实行统一办理行政许可的地方性法规,也是第一部有关河道采砂管理的专项地方性法规。今年9月26日,《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确立了全省四大江河流域管理体制和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填补了广东省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空白。此外,广州、深圳等有立法权的市也因地制宜,出台了一批水法规规章。《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首座对节水工作立法的城市。全省已逐步建立起具有广东特色的地方性水法规体系。30年来,水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不断加强。为适应依法治水需要,各级水利部门均建立了水政监察队伍,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大对水事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开展以河道采砂、水土保持行政执法监督为重点的专项执法活动,查处了大批水事违法案件,调处了大量水事纠纷,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科技创新成为水利腾飞的翅膀。弄潮前沿的南粤水利人深谙以科技创新加快治水步伐之道。30年来,全省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一批创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成功运用,解决了技术难题,加快了工程进度,保障了工程质量。三防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建成、二期工程正抓紧建设,在预测预报预警、信息采集、决策指挥、抢险调度等领域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显著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办公业务资源系统、行政审批监察系统、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小型水库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管理系统初步建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30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水利人才发展战略,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水利人的生活面貌、精神风貌有了显著改善,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07年年底,全省水利系统具有高级职称1535人,硕士以上学历637人,具有博士学历62人。

 

  水利硬件建设与软实力提升并驾齐驱。改革开放30年来,围绕如何确保改革开放不偏离方向,努力为水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全省水利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抗洪救灾的危急关头,在工程建设的火热现场,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不怕困难,不惧艰险,顽强拼搏,乐于奉献,表现了良好的职业操守。创建了一批又一批文明单位,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一批又一批老同志功成而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水利人生生不息,大禹魂代代相传。2007年以来,广东水利厅党组根据新形势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忠诚、为民、科学、务实”的新时期广东水利人精神。通过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提高服务水平,政风行风进一步改善,形成了踏实做事、勤奋做事、讲求奉献的良好工作氛围。

  继续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南粤水利建设的整体实力

  在广东省水利厅前不久召开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上,李容根副省长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逐步从农业的命脉发展成为工业的命脉、城市的命脉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水资源同石油、粮食资源一样成为战略性经济资源,水利工作也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逐步转变。当前,广东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水利作为重要的公共公益基础事业,其功能在不断拓展,效用在不断延伸,内涵在不断丰富,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全省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水利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离建设现代水利事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全省水利建设仍然存在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不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利设施的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要全面提升南粤水利建设的整体实力,依然任重道远。

 

  一要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与防风暴潮减灾体系。以保障全省经济活动和社会安全为核心,建立工程体系与非工程体系相结合的全方位防洪除涝与防风暴潮减灾体系,有效地控制常遇洪涝和风暴潮。广州、深圳这样的发达地区,要力争在2015年前,实现广州市达到防御北江300年一遇洪水;市区堤防防洪潮能力达到200年一遇;深圳市区防洪潮能力达到200年一遇。

 

  二要以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为核心,建立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和生态保护体系。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工作,先后成立了东江、西江、北江、韩江四个流域管理局。广东省人大最近又通过了《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标志着全省流域水资源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流域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通过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三要继续建立健全完善的水政策法规体系。为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水管水力度,广东省将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及时制定、健全配套地方性政策法规;对已颁的地方性水政策法规,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建设的需要进行充实修订;同时根据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情况、新特点,增补制定和颁布一些新的水政策法规,以不断适应水利发展形势的新要求,实现对水的宏观控制和全方位的法制化管理。

 

  四要建立创新务实高效的科技与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省将在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2015年,水利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90%,现代水利科技含量得到全面提高。同时,还将更加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水利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素质和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敢立潮头唱大风,辉煌跨越三十载!30年南粤水利变迁正是治水思路不断求索、不断突破、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弄潮前沿的广东水利人更是敢为天下先、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勇于在急风巨浪的历史砥砺中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具有时代气息、具有南粤特色的治水之路。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30日

作者:
SRC-75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