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承德水为魂——改革开放30年承德市水利建设硕果累累


2008-12-23

  承德解放60年来,全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治理水旱灾害,克服了艰难险阻,谱写了承德水利建设的辉煌篇章。新中国成立前,承德市洪旱灾害不仅严重而且频繁,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水务系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把握“发展水利,改善民生”主旋律,全力实施“科技兴水利,防洪保安全,大水利兴市,小水利富民”的治水战略,实现了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仅国家投资就超过100亿元,全市基本上建成了一定标准的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多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办水利,全市水利建设势头强劲。2008年全市水资源保障工程总投资将达到12亿元,其中国家和省投资2亿元,市县两级财政和社会融资10亿元。出现了地方水利投资首次超过国家和省投资的新局面。今年,市县两级继续改革水利投融资机制,投资渠道畅通,工程呈现多样性(防洪、供水、水景观、水资源开发、水电开发等),标志着全市水利建设进入大规模、大投入、大发展时期。投资重点以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人饮解困、节水灌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农村电气化建设、堤防工程、水环境工程等为主。截至2007年,全市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91座,累计修建堤防6141.38万公里,保护人口150.63万人,保护耕地159.2万亩,承德市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承德县县城达到50年一遇,宽城县城达到30年一遇,其他县城区达到20年一遇,主要河道两岸的学校及重要企业、设施得到了有效保护。

  农村水利建设迈出新步伐。2000年以来,承德市实施了人饮解困工程,共投入资金1.49亿元,建设集中饮水工程3196处,使全市44.79万人告别了饮水困难,全市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43.88万人,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市累计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13.21万亩,有效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在近年连年大旱的情况下,保证了粮食生产持续增产,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32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10.9亿公斤。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成绩。改革开放30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依托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四荒”治理与开发,采取多元投资机制,吸纳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在治理与保护的同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明显加快。到2007年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强度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治理率由1978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53%。

  农村小水电建设有了新发展。全市四条河系水能理论蕴藏量为78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37%,水能可开发量为57万千瓦。目前已建成水电站26座,总装机容量3.83万千瓦,实际开发利用率仅为6.7%。近几年,以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等项目为契机,承德采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先后建成了丰宁水电站,宽城县大桑园、双洞子,滦平六道河等4座水电站,总装机2.7万千瓦,总投资2.9亿元。目前,承德还有2座水电站正在建设中,装机2500千瓦的下板城滦河二级水电站以及装机500千瓦的围场老窝铺水电站,今年年底并网发电,届时,水电装机总规模将达到4.53万千瓦。

  2007年在省、市物价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小水电价格上调,由原来每千瓦时0.33元调至每千瓦时0.4元,为加快水能资源开发步伐创造了条件。

  水环境建设迅猛发展。近几年,全市八县三区中大部分都建设了以橡胶坝为主体的城市水环境工程,现已建成橡胶坝27座,形成水面627万平方米。2007年承德市区武烈河防洪暨七至十二道橡胶坝工程的建成,在市区武烈河形成12公里长优美的带状城市水景观。今年又在市区南区滦河干流建成两道橡胶坝,在二仙居旱河上建成17道橡胶坝,市区橡胶坝达到31座,形成全国最大的橡胶坝群。连续16公里的主河道水景观和二仙居旱河支流3.3公里的梯级水景观,呈现出具有承德特色的湖光山色城市景观长廊,形成水面390万平方米,加上避暑山庄湖区63万平方米水面,承德市区将拥有450万平方米的水面,市区常住人口人均水面15平方米,承德这一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去年还完成了承德市罗汉山景区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及激光投影工程。

  2006年4月投资140万元的武烈河向避暑山庄给水工程正式竣工,使断流200多年的避暑山庄引水古道得以恢复,使山庄湖区水面恢复了生机。2008年6月1日市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建成运行,总投资2.45亿元,日污水处理能力8万立方米,使城市80%的污水得到达标处理。

  强化水资源管理
  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按照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承德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力度。城市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实现新突破。2000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成立水务局;2007年6月22日承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市自来水公司、排水所、污水处理厂行政管理权正式交市水务局,实行城市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标志着全市实现了对区域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为水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7个县区也实现了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几年来,依照国家、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严格水资源审批程序,严把取水许可关,使全社会的用水观念逐步改变。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增强了全民节水意识。

  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
  整体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1999年以来,承德市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由于连续多年少雨,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严峻的缺水局面。农村人饮困难人数最高峰时达到90多万人。面对每年出现的严重旱情,全市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应战,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主导作用和县级抗旱服务组织的主力军作用,实行多措并举、科学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粮食和经济作物损失。在农村个别村庄人饮安全出现问题的时候,水务部门积极组织抗旱救助力量,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在城市发生旱情、城市居民和旅游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水务部门2003年以来6次成功地从隆化县二道湾水库向市区应急调水605万立方米,不仅保障了市区供水,而且保障了避暑山庄及橡胶坝群生态用水。2006年水务部门筹资140万元,建设了武烈河向避暑山庄给水工程,使断流200多年的避暑山庄引水古道得以恢复,使山庄湖区水面恢复了生机。

  在防汛方面,按照中央“以人为本”的方针,根据承德市实际情况,市(县、区)都创造出了很多成功的工程和非工程防汛经验,得到了省和国家防汛部门的好评,并在全省推广。先后战胜了1994年“7·13”全市特大暴雨洪水和2005年“8·12”南部县区百年一遇的暴雨和洪水。在迎战暴雨洪水的战斗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县、区)水务及防抗战线工作者,不仅在预防、预警、指挥、决策、抢险全过程为领导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深入灾区,组织指挥抢险,转移群众,帮助灾区生产自救。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暴雨洪水损失降到了较低程度。

  水务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为解决承德市区防洪和用水问题,2003年市委、市政府谋划了双峰寺水库项目,设计总库容1.308亿立方米,总投资13.15亿元。通过积极努力的工作,双峰寺水库已列入“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河北省水库建设规划”,并列为河北省水库建设一号工程,在海河流域防洪规划中也列入了新建水库的一号工程。2006年8月30日项目通过水利部部长办公会审议,11月21日水利部以水规计(2006)521号文件《关于报送河北省承德市双峰寺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审查意见的函》正式报国家发改委审查。双峰寺水库项目已列入国家大型水库建设“十一五”规划。今年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建议(2008)185号文答复萧玉田等44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中说明:《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2008—2012)》,已将承德市双峰寺水库列入规划,拟于近期报国务院审批。2008年11月30日,双峰寺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论证,为该项目立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务改革取得新成就。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已改制小型水利工程3.24万处,占小型水利工程总数的71%。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

  水务科教取得新成绩。全面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努力为全市水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累计完成80多项课题研究,取得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40项,其中3项获国家专利(链传式清污机、自锁装置式事故电磁阀、集成电路式水位信号器),7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30余次,累计推广面积327.4万亩,增产粮食、果品等产品3.8亿公斤,增加产值4.48亿元,节水4.6亿立方米。

  开展了“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补偿机制”“潮河流域生态修复能力及目标”“小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高效利用试验研究”“冀北山区山地集雨节灌工程模式的研究与示范”“不同保水剂用于造林和农作物对比试验研究”等课题研究。“冀北山区山地集雨节灌工程模式的研究与示范”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推广了大果沙棘苗木快繁技术,生态与经济效益明显。

  2003年以来,承德市充分利用风能和水资源优势,从山东引进风能提水新技术、新工艺,并全面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承德市共投入资金765万元,建风能提水工程348处,安装风能提水机865台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市防汛会议视频系统,开发了承德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软件。2004年,承德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18个试点市之一,项目一期工程,国家和省投资790万元,工程即将完工。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承德市水利建设成就巨大;展望未来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承德市水务部门将继续实施“科技兴水利,防洪保安全,大水利兴市,小水利富民”治水战略,突出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实施九项治水工程,即开源节流,科技兴水;充分拦蓄天赐之水;科学利用地上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生态建设涵养水;治理污水用中水;改善人居环境开发建设景观水;落实措施抓节水;加大力度,依法治水。届时,一个与承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天更蓝水更清,人人共享水务发展改革成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务现代化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23日

作者: 刘福龙 侯英智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