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水利铸辉煌
|
|
2008-12-23
|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改革开放的30年,是令人鼓舞、催人振奋的30年,同时也是青海水利事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狠抓落实、成果丰硕的30年。3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却见证了青海水利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颓废到崛起的发展历程;青海水利人正是以真诚和汗水,用勤劳和智慧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30年前,青海水利还处在“四少”“四低”阶段。“四少”,即水利基础设施少、水利项目储备少、专业技术人才少、地方财力投入少;“四低”,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工程建设标准低、项目管理水平低、保障服务能力低。世世代代的青海人穷在水上,苦在水上,发展的希望和出路也在水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海水利部门紧紧抓住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资源型缺水、调控能力不强这个主要矛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改革,为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引大济湟”工程为龙头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9.96亿元,特别是在“十五”期间,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达46.9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50年水利投资的总和。全省各族人民十分关注的“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项目建议书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社会各界50年梦寐以求的“一号水利工程”即将变为现实;建成各类水库152座,新增库容6.76亿立方米,对34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处理;在重点河流修建堤防604.48公里,完成了格尔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西宁市生态水系建设和河道治理工程。同时对班玛等15个县城的供水工程和供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兴建各类水利水电工程5000多项,建成万亩以上灌区80处,灌溉面积达到247.3万亩。
在规划布局上,进一步明确了东部干旱农业区、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业区、环青海湖地区和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黄河与湟水河经济带,青藏铁路沿线的“四区两带一线”经济发展格局。在实际工作中,青海将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节约与配置、治理和保护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行政管水向依法治水的转变,保证了水利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协调发展,为做好“水安全”和“人水和谐”两篇大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饮水安全工作步入快车道
饮水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共投入人畜饮水资金12亿多元,建成了人畜饮水工程4万余处,兴建人畜饮水供水管道3103条,形成了34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累计解决了农村牧区245.2万人、1141.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管理体制上,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工程效益发挥,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明晰工程所有权,放开搞活经营权,实施了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办法,建立了“村镇+农户+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
在实施方案上,青海省采用自流引水与打井饮水相结合,管道供水与集雨利用相结合的供水形式,尽可能做到自来水入村入户。对居住分散、偏僻、实施工程难度较大的地区,通过蓄积雨水,集雨利用,解决人畜饮水和发展庭院经济,为农牧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 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据统计,青海省现有耕地832万亩,而有水利灌溉设施的耕地只有371万亩,没有水利设施的461万亩耕地,大部分属于浅山干旱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源奇缺,农业灌溉难度较大。民生水利建设承改革之雨露,沐开放之春风,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30年间,青海已兴建农灌渠道3210条,人畜饮水供水管道3103条,形成了34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全省初步形成了黄河河谷动力提灌区、湟水流域自流农灌区、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灌溉区和环青海湖地区草原管道供水区四个农牧灌区。发展农田灌溉面积24.8万公顷,草原有效灌溉面积9.4万公顷。对西宁市的礼让渠、大通县北川渠、湟源县湟海渠、乐都县大峡渠、民和县东垣渠进行了维修改造。湟水流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灌区配套60万亩,节水灌溉20万亩。对现有的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社会为主攻方向,通过开源、节流、保护,加强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用水效率,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水利规划及前期工作 取得较大进展
水利发展,规划先行。在规划建设中,青海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规划布局上,紧紧围绕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水利,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灌区“两改一提高”、水土保持、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为重点,突出水利的战略地位,突出用水总量需求预测分析,突出水利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突出节能减排与人水和谐为目标,做好项目前期储备。
截至目前,全省重点流域的湟水河、格尔木河、巴音河、隆务河四个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已完成,并通过审查。引大济湟工程规划、湟水流域四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规划、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等得到批复,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审查,湟水北干渠、调水总干渠及蓄积峡水库、扎毛水库三项工程的项目建议书报上级有关部委审定,这些规划项目的实施,为实现“十一五”水利发展确定的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与 电气化县建设步伐加快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事关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供水安全,特别是在保障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建成各类水库152座,新增库容6.76亿立方米。已累计安排投资4.9亿元,对34座小(1)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通过除险加固,排除了防洪安全隐患,提高了水资源调控能力,水库面貌焕然一新,水域环境显著改善。
在水电开发中,全省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有180座,总装机997.1万千瓦。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了贵南县马克堂电站、称多县尕多电站、班玛县和久治县10千伏线路等项目。同时,通过民间投资、社会融资,建成小水电站7座,新增装机容量4.1万千瓦。截至目前,全省已对16个县实施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在水保生态建设中,青海省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加大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工作方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了“东治西防”战略,使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重点实施了以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建设和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实施了长江、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及黑河源头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全省累计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4.9亿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90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21.2万公顷,水保造林30.9万公顷,种草6.7万公顷,生态修复2万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307条,建成淤地坝352座,建设各类水土保持工程2万余项,在干旱山区建成集雨利用水窖14.48万眼。小流域综合治理后,项目区群众的粮食产量平均亩产达到了300多公斤,比坡耕地提高了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最高的可达2000元,受益人口近40万,其中近10万人脱掉了穷帽子。水保监督执法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以落实“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和水土保持“三区”划分、“三区”公告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强化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
改革体制变“多龙管水”为 “一龙管水”
管好用好水利工程,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用水安全、河湖库生态安全是民生水利的范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是水利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青海省的水利体制改革使原本多头管水机制得以初步理顺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基本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相继出台了《青海省实施〈水法〉办法》《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青海省用水定额》《加强全省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一批符合青海省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水利管理与水法规制度框架体系,当好河流和水利风景资源的代言人,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打造和谐水利新亮点,为水利依法行政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 进一步改善
事关湟水流域可持续发展与西宁市城镇供水安全的“引大济湟”龙头工程——黑泉水库建成运营;盘道水库下闸蓄水,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调水总干渠建前工程顺利实施,石头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西宁第一污水处理厂竣工、西宁第七水源和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第三批国际粮援项目5717工程建成受益;治理湟水河等河道90多公里,一个集防洪、灌溉、供水、水保、发电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网络基本形成;建成涝池499座,总库容1148.09万立方米,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常遇洪水,对防御水旱灾害、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30年的努力,青海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能适应高原环境的水利骨干队伍,水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形成,依法治水、科技兴水、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等工作不断加强,为加快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网络宣传信息化建设 迈上了新台阶
青海水利信息网是省水利厅的政府门户网站,是宣传水利政策、发布水利信息的重要载体。成立于2003年,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建立。建立了青海省水文数据库,厅属各单位光纤局域网和水利部防汛骨干网,省防指与国家防总的视频会商系统;与省政府政务内网实现了对接;建成了青海省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建成了黑泉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和东大滩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子系统;建成西宁市、格尔木市、海东地区三个水资源管理分中心。初步形成了上至水利部与省政府,下至州(地、市)水务局的纵向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了政府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青海水利宣传工作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大力宣传青海水利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民生水利工作、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等事关民生水利工作中发挥了正确舆论引导作用。五年来,在各类报刊上刊登新闻、消息、通讯等文章600余篇(次),在中国水利网、青海水利网、黄河网等媒体发布新闻信息近千条(次),制作各类宣传展板60多期,在青海电视台发布新闻156篇,其中《“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通过国家批准立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实现了青海水利电视宣传在中央电视台零的突破。进一步提升了青海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
信心激荡梦想,实干铸就辉煌。青海水利人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满足水利发展的“五种需求”,饮水安全需求、防洪安全需求、粮食安全需求、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扬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风帆,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谱写新的治水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23日
|
作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