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省内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长期以来水利建设较为滞后,工程性缺水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要想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就必须下大力气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改革开放,为贵州水利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省共投入180亿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30年来,全省共兴建各类蓄、引、提水利工程8.9万处,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1971座,兴修灌溉渠道9.2万公里,建成达标防洪堤300公里,完成43座城市的防洪一期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1万平方公里,新增小水电装机209万千瓦和有效灌溉面积1340万亩,先后建成乡镇供水工程1055个,使1867万农村人口摆脱了饮水困难。
防汛抗旱保障平安
贵州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通过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全省基层防汛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省已有1455个乡(镇、办事处)、4621个村(居委会)建立了防汛组织机构。汛前,省人民政府都要与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签订防汛抗旱工作责任书,并在《贵州日报》上公布全省重要城镇、已建成的重点大中型水库水电站防汛行政责任人名单;各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亦逐级签订防汛抗旱工作责任书,逐一落实所辖小(2)型以上水库水电站的防汛行政责任人,并在当地媒体上进行公布。
与此同时,各类防汛抗旱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排除工作也毫不放松。全省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查漏补缺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新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防汛抢险预案或度汛方案的编制工作。近年来,全省9个市(州、地)分别编制或修编了本辖区的水旱灾害应急预案和中心城区防洪应急预案;全省小(2)型以上水库水电站都编制或修编了防洪应急预案及汛期运用调度计划;88个县(市、区)编制了县级抗旱预案和重点防洪城镇防洪应急预案,全省各地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预案体系。针对部分水库水电站在汛期遭受强降雨袭击后可能存在新的安全隐患,多年来贵州省水利厅都要对这些水库水电站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落实处理措施,及时排除隐患。在毕节市成功组建水利、武警消防联合抗洪抢险应急中队的基础上,2008年又加强了军地联合抗洪抢险应急队伍建设和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省防汛抢险救灾能力。
为了切实改变本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滞后、手段有限的状况,2008年2月,总投资达5399万元的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966座中小型水库应急通讯系统建设、重要水库和重点河段汛情视频监视系统建设、人工水文站雨量站和水库站改造、大型和部分中小型水库水电站水雨情自动化测报系统整合、全省防汛抗旱综合业务系统建设、省到市(州、地)计算机通信骨干网络建设等。工程将于2008年年底建成,2009年投入使用。
经过30年的建设与管理,全省已有43个县城的主城区基本达到了国家的防洪标准,有119座小(1)型以上的病险水库得到治理,发挥了防洪保安效益,开展了铜仁洼地排涝治理,组建了84个县的防汛抗旱排涝服务队。目前,贵州共建成水库1971座(不含水电站)。其中,中型水库36座,小(1)型水库401座,小(2)型水库1534座,总库容达到25亿立方米,实现有效灌溉面积400余万亩,水库年防洪减灾效益达150多亿元,为促进全省工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饮工程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省始终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通过采取签订责任书、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典型经验推广等措施,全面加快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特别是从“十五”开始,通过一、二期“渴望工程”和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全省农村群众有水喝的问题,实现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的第一步跨越,现在正向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的目标迈进。从“十一五”开始,全省又以每年实现农村100万人以上饮水安全的速度向前推进,2008年的目标任务扩大到200万人,翻了一番。贵州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全省115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广大群众早日喝上洁净的饮用水。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省政府已决定以毕节地区为试点,紧接着在3个自治州、4个市相继展开,波浪式地向全省各地推进。
“烟水配套工程”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实施的一项以保障烤烟生产用水、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促进烤烟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项由水利部门负责实施、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自2006年开始实施以来,已正式纳入省政府的工作目标。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17.2亿元,实现烟地灌溉面积245万亩,有效解决了烟叶生产用水和80余万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烟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烟水配套工程”有力地促进了贵州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争取在2008年达到0.5亩目标的实现。
水利建设方兴未艾
近年来,伴随着“滋黔”一期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式立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以18个中型骨干水库打捆的“滋黔”一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有8个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以解决灌溉和城乡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其前期基础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备受关注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1999年—2006年年底,国家累计下达贵州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央补助项目129个,概算总投资7.33亿元,目前全省已完成投资5.95亿元,完工验收项目达109个。此外,2007年贵州省新普查规划的小(1)型以上196座病险水库已经全部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从2003年开始到2008年,省级累计投入2.4亿多元用于中央补助项目的省级配套和治理省补小(1)型水库项目10个,小(2)型病险水库近200个。另外,各地采用财政担保方式贷款近3亿元,专项用于病险水库治理,加大了治理力度,确保了贵州近几年无一座病险水库垮坝失事,确保了度汛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为农业灌溉和农村饮水安全等提供了可靠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全省水土保持部门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先后建成了一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赤水、仁怀、金沙、从江等4个县相继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遵义县连阡等29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毕节市、大方县、威宁县被长江水利委员会命名为“长治”工程样板县。在抓好水保工程建设的同时,贵州省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进一步加强预防监督工作,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强化执法检查。通过治理和执法两手抓、两手硬,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实施治理的小流域林草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泥沙流失量平均减少70%,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充分运用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贵州把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作为解决当前工程性缺水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由地矿部门负责勘探、水利部门负责开发利用,2007年—2008年,省财政共安排9635万元用于地下水勘探和开发利用。同时,一些地区(如安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饮水安全工程和“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取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点,为充分利用地下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灌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农村水利大步向前
近年来,贵州省水利厅把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陆续组织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遵义灌区一期、铜仁洼地排涝、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同时积极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对大型排涝泵站实施更新改造,提高农田灌排能力。各地根据山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重点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目前,全省各地已兴建以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为主的“三小工程”45万多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8万亩,从而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灌溉用水条件,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农村水电建设保持较快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农村水电,目前全省已有80个县(市、区)建有小水电站,共新建和改造小水电站1285座,新增装机容量1680兆瓦,比改革开放前翻了三番多。先后建成了21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和13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兴建了一批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通过开发利用农村水电,解决了约1200万农村人口的生活用电和工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全省已有1/2的县、1/3的乡镇用电主要靠小水电供给,乡镇通电率由73.3%提高到100%,村庄通电率由55%提高到99.82%,农户通电率由45%提高到97.84%。小水电发电量相当于每年少消耗458.4万吨标准煤,减少1375万立方米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小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全省约43万农户144万人实现了丰水期以电代燃料,有效保护了生态与环境,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小水电为贵州实施“西电东送”,保证省内地方用电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法治水大刀阔斧
2007年4月,贵州省政府颁布施行《贵州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和《贵州省水能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办法》。这两个行政规章不仅为全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依法治水管水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两项资源性收费还为加快水利建设,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水利发展目标开辟了重要资金渠道。通过积极配合省物价、财政等部门,省里又出台了《贵州省物价局、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水利厅关于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通知》,对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及时进行了调整。到目前为止,共征收水资源费2.73亿元。省政府在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水能资源开发权有偿出让费也做出了征收的程序性规定,并向业主发放了申请表,为开展全面征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国家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规以来,贵州省结合本省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管理办法或条例,使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目前,全省已基本建立起省、地、县三级水利执法网络体系,大大增强了全社会遵守水法规的意识。与此同时,贵州省还建立了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优化水资源配置制度,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开展了水资源费征收工作;编制完成了《贵州水功能区划》规划;对全省88个县级行政区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实行了监测;开展了全省主要河流的纳污能力分析,并按规定向环保部门提出了纳污总量控制意见;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修文县节水灌溉示范园被水利部、教育部和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列为全国节水教育示范基地。如今,贵州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已步入依法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阶段。
体制改革增添活力
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2004年9月,贵州省水利厅在全省确定了4个改革试点联系县(市、区)和9个改革试点联系单位。松柏山水库管理处作为贵州省唯一的省直管水管单位,被列为全国和全省试点单位之一,按照水利部要求,其体制改革于2005年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上报水利部。至2006年底,全省4个改革试点联系县(市、区)和9个改革试点联系水管单位全部出台了改革方案,“两项经费”基本落实,全部通过了省级验收。截至目前,全省有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的85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有509个水管单位进行了改革,其中参加改革的411个小(1)型以上水管单位全部获得批准实施。
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水管单位,管理工作有了全新的变化:绝大多数水利工程主要承担公益性任务;岗位职责制、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制、收入分配制等一系列内部机制改革的推行极大地增强了水管单位的活力;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工程维修养护得到加强,效益得到更好发挥。
水利兴旺,民生福祉。改革开放30年,贵州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贵州水利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事业发展的经验,认真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理念、新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动水利事业更上一层楼,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