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崛起 坚强支撑——河南水利改革发展30年成就扫描
|
|
2008-12-18
|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复建、续建并建设完成7座大中型水库,对38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初步治理大中型平原河道130多条,修筑河道堤防1.61万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4万平方公里;30年来,全省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74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104万亩,净增配套机电井65万眼。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全省渠灌区、井灌区水利用系数分别由原来的0.45和0.65提高到现在的0.55和0.85。30年来,全省城市供水能力不断提高,乡镇供水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56亿立方米,累计解决了农村207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
水利工程持续完善,各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对于新形势下蓬勃发展的河南水利事业,省委书记徐光春寄予重托:“兴修水利是发展经济、振兴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大计。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水利建设搞不上去,农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就没有保障。河南是一个水利资源匮乏且旱涝灾害频繁的省份,水利建设是我省整个经济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搞好水利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省经济建设发展至关重要”。
大保障: 从“看天望收”到“稳步高产”
252.05亿公斤、260.9亿公斤、295.45亿公斤、299.4亿公斤、305亿公斤,从2004年到2008年,河南夏粮已连续5年获得大丰收。
夏粮生产首次突破300亿公斤,粮食总产连续三年超过500亿公斤,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当前国际粮价飞涨,部分国家甚至因缺粮而出现政治危机的情况下,不断攀高的“中原粮仓”无疑为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与粮食连年丰收相对应的却是河南并不乐观的气候条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是全国受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旱、涝、风、雹等气候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
以2007年为例,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期,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高温酷热和大风天气;7月中上旬,河南淮河流域遭遇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7月底,豫西地区又发生严重山洪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906千公顷,成灾面积521千公顷,绝收面积165千公顷。
人们常把“风调雨顺”作为粮食丰收的基础条件,但河南近几年的粮食稳产高产却一直是在同多发、并发、重发的自然灾害斗争中实现的。
“从‘看天望收’到‘稳步高产’——河南粮食生产的这种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在对河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这一现象进行总结思考时,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仕尧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王仕尧的话有扎实的数字基础作注脚,据他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坚持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的同时,持续增加水利投入,不断加快水利改革的力度与步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迭起,水利部门的“家底”也日渐丰厚。截至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296万亩,旱涝保收田5836万亩;拥有机电井121.79万眼,约占全国的1/4,井灌面积5053.5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247处,有效灌溉面积4114.26万亩,大型灌区内粮食单产是非灌区的1.56倍,总产约占全省的37.5%;已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6处,年平均引水量约30亿立方米,年灌溉补源能力为1200万立方米。
“当前,我省水利工作面临更大发展机遇。”王仕尧表示,河南拟投资3000亿元打造的粮食核心区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重头戏”:到2015年,将累计投资400亿元左右,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33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40万亩。今年第四季度,中央紧急安排新增投资1000亿元,其中水利投资200亿元,在水利部分配给各省的110亿元水利投资中,河南拿到10.98亿元,约占全国的1/10,预计明年项目会更多。
“随着国家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工程设施进一步完善,我省水利部门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将为确保我省粮食稳产增产做出更大贡献。”王仕尧补充说。
大跨越: 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然而,长期以来,河南部分地区的部分群众却饱受“吃水难”的困扰。“山沟沟泉水一点点流,提起个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吃水贵如油……”一曲民谣唱出了群众吃水难的无奈与辛酸。
为破解这一难题,早在“八五”期间,河南省就筹资7.7亿元,建成农村饮水骨干工程6000余处,解决了3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十五”期间,又筹资10亿元,解决了260万人的饮水困难。2004年年底,河南省全面完成了饮水解困工作。
但之后,由于工业污染和地质因素等原因,部分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又凸现出来。水质差、多疾病是这些地区群众的心病,不少群众提起饮用水就痛心疾首。饮水不安全在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已成为水利工作者的第一要务。2004年年底,河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此后连续3年,省委、省政府都把解决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当年力办的十件实事之一,郑重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
卫河是流经新乡市的一条河流,它主要接纳了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市的大部分工业、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由于上游没有清洁来水,卫河成了名副其实的“排污河”。卫辉市城郊的北码头、东码头等村庄,曾是远近闻名的专业“豆腐村”,具有100多年的历史。
前些年,由于卫河水质下降并污染了浅层地下水。“豆腐村”做出来的豆腐不仅颜色、质地无法与过去相比,而且口感很差,价格也上不去。许多老客户纷纷和他们解除了合约,不少村民转投其他行业。北码头、东码头等村庄的传统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2006年,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豆腐村”的豆腐恢复了原来的口感和质量,生意又火了起来。“这水又清又甜,做出的豆腐好吃得很哩。”当地农民感叹:“是饮水安全工程救了我们村啊!”
观“牙”知居处,黑齿陈庄人。陈庄,在荥阳市高村乡。73岁的陈克先告诉记者:“陈庄人的大黑齿远近闻名。”由于高氟水侵蚀牙齿主要是在儿童换牙期间,所以陈庄多年来有一个习惯,村子里的孩子一到换牙的时候,都躲到亲戚家,直到新牙全部长出来。现在村里人喝上了安全水,这一习俗也彻底改变了。
每一个村庄,每一眼井,都流淌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对这些深受不安全水之苦的农民来说,甘泉在口,如同幸福绕身,生活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个个小小的镜头,证实了饮水安全工作给河南农民带来的历史性巨变。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已累计投资23.7亿元,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5000处,解决了5821个村、697.9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饮水安全项目启动以来,全省每一个地方,类似“顺民心来得民意,安全饮水最满意”“饮水思源,不忘党恩”这样表达农民内心情感的标语随处可见。河南省政府和水利厅每年都会收到大量的群众来信。看着信纸上红彤彤的指印、密密麻麻的群众签名以及情感炽热的感谢话语,农水部门的工作人员每每为之动容。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饮水安全关乎民生健康,农民群众的每一封来信,都让人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河南省水利厅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李孟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调研论证情况,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议,适时启动农村‘户户通’自来水工程,以彻底解决农民群众的吃水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大拓展: 从“服务农业”到“保障经济”
在河南,规划位于沁河上的河口村水库,由于资金短缺一直无法上马。作为华能集团沁北电厂扩建工程的唯一水源保障,河口村水库不能马上开工建设,意味着该公司的三期扩建工程只能是一纸空文。
为了企业更好更快发展,2007年12月,沁北电厂决定以提前预付水费的方式,与河南共同出资支持水库前期工程建设开工。从先用水后结账到提前预付水费,河口村水库与华能集团“联姻”这一案例在开创国内水资源管理先河的同时,也显示出水利工程不同寻常的命脉作用。
“郑州决定从西向洛阳引水”,7月份以来,全国各地的媒体开始轮番报道。消息来源于郑州本地媒体的报道:今年6月27日,郑州市水利局局长陈松林在当地政协常委会上汇报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时表示,郑州市将于年内启动“西水东引”工程。
所谓“西水”是指洛阳嵩县境内陆浑水库的水。陆浑水库坝址位于嵩县盆地出口峡谷地段,距郑州市区长达180多公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公布后,立即引起洛阳社会各界群众的强烈反弹:“郑州缺水,洛阳就不缺水吗?”“自家门口的水,为何要让别人引走呢?”……一时之间,质疑和纷争不断。
如果说,河口村水库与华能集团“联姻”这一事件的影响还仅限于一家单个企业的话,那么,一个尚未实施的战略规划,即被全国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佐证了水利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长期以来,水利被称为农业的命脉,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在农业大省河南,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水利事业一直是在围绕‘农’字做文章,也一直在以传统农业部门的形象和面目出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说。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水利部门在积极适应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变化,不断调整思路加强农田排灌系统建设的同时,也开始根据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需要,努力拓展水利工作的服务范围和领域。
日月如梭,时光变幻。30年中,水源供给、水生态保护、水景观建设等多项涉水事务已陆续被纳入水利部门的工作领域。尤其是1988年实现水资源统管后,河南许多城市水利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整治河湖行动,致力于通过疏通城市水系,恢复河道输水功能,为城乡居民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河南水利部门又及时适应这种要求,将生态用水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了大量调水、补水工作,不少地方的生态因此得到明显改善。
一个缺水的企业无法发展,一个缺水的城市没有前途,一个离开充足水资源保障的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强省,同样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河南的水利事业,已从农业命脉发展为工业命脉、城市命脉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并且还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未来时间,随着河南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水资源需求持续增加,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也更大。”王仕尧说。
大转变: 从“小水大灾”到“大水小灾”
淮河,在河南流域面积为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流域耕地6472万亩,人口5678万人,均占全省总耕地及总人口的59%。
作为河南主要的农业、能源、工业基地,可以预见,淮河洪水每肆虐一次,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多大。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淮河干流稍有规模洪水,河南就有可能形成严重灾害。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转变。
2003年汛期,在建的淮干陈族湾大港口圩区工程发挥了防洪作用,在两圩区1.39万群众刚刚搬迁、老堤基本铲除之际,淮河上游发生了大洪水,淮干此处水位28.3米,流量3680立方米/秒,行洪宽度达2800米。淮河堤内洪水滚滚,波涛汹涌,新筑14.6公里堤防经受洪水考验,群众搬住新居,安然无恙。
2005年汛期,淮干又发生了一次较大洪水,息县水文站水位达43.33米,流量达6340立方米/秒,为1968年以来最大洪水,此时淮干关店防洪工程刚刚建成,新筑52.48公里圩堤经受洪水考验,圩区内6.4万名群众和8.08万亩秋作物免遭淹没,估算仅此一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
2007年7月,洪水再次席卷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但在这次全流域性大洪水过程中,河南却无一受灾群众死亡,无一堤坝决口,无一城市被淹。对比1954年以来的历次洪水灾害,当年的损失是最小的一次。
“从“小水大灾”嬗变成“大水小灾”,防洪调度理念转变和一大批治淮工程的投入使用发挥了关键作用。”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建武说。
据介绍,1991年,国务院治淮会议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有12项涉及河南。正是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河南淮河流域重要区域的防洪减灾体系逐步趋于完善。2007年淮河防汛,正在建设中的燕山水库,提前截流后,当年直接防洪效益即达2.8亿元;仅驻马店市境内板桥、薄山和宿鸭湖三座大型水库,就拦蓄洪水8.74亿立方米,削减洪峰88%以上,减灾效益总值达16.06亿元。
目前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同样为减轻全省洪涝灾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共建成各类水库2357座,总库容172.7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0座,中型水库108座,小型水库2229座。但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水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病险问题,严重影响安全运行。
一座座病险水库犹如一颗颗“炸弹”。“一旦失事,将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基础设施带来巨大损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造成重大影响。”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于合群表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就多方筹措资金,积极组织实施工程建设。
摘除病灶后的水库,因为“轻装上阵”,效益迅速发生“裂变”。譬如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后,水库增加防洪库容1.91亿立方米,与加固前相比可减少洪灾损失67亿元,灌溉及供水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据初步统计,河南已经验收的13座大中型水库,共增加防洪库容2.13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11%。
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水库、河道防洪工程科学调度,最大限度蓄洪削峰,全省防洪工程产生的防洪效益约250亿元,减淹耕地达6000余万亩,从昔日的“心腹之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防洪利剑”。
大突破: 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
2008年3月起,郑州市开始陆续启动部分城市河流的全面整治项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施工人员不浇筑混凝土,却忙着挖开河道的水泥石块,恢复土河道土壤裸露的原生状态,栽种景观植物。“他们做的这一工作,目的是建造‘人工湿地’,通俗地讲就是沼泽地,以此借用大自然的力量使河水变清。”郑州市水利局副局长李留宪说。建立“人工湿地”只是一个信号,它折射出郑州市的治河理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此前,郑州市治理河渠最常见的方式即是硬化河道,河道进行硬化后,河水存留时间缩短,排洪时速提高,雨季泄洪能力增强。但硬化的河道完全隔离了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流,虽然在应急泄洪时发挥了作用,但从长远而言,某种程度上违背了自然规律。“改变是为顺应自然规律。”李留宪说。
近年由于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郑州市的地下水漏斗区已是建成区面积的3倍。“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成为提高地下水水位的主要方法。“取消河道硬化,科学合理地降低河水流速,可充分涵养地下水。”郑州市河道整治及生态水系截污工程项目部负责人张运通说,“‘人工湿地’还能净化河水杂质,使清水再生,改善环境。”
“硬化河道的成本每公里最低需要200万元。”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而建设“人工湿地”,推行生态治河,不需要石料水泥,费用大幅度下降,粗略算来,每立方米的河水净化成本不过一毛多钱。“至关重要的是,新的治河理念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科学发展。”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王宪章表示。
郑州治河理念的悄然变化,不是个案,也绝非偶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水利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利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短缺、水污染、水安全等问题愈发突出,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表明,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思路已经不完全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王仕尧解释说。
经过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河南水利部门逐步形成了新的治水理念: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新的治水理念指导下,河南水利工作迅速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农村水利向城乡统筹水利发展转变;从治理洪涝灾害为主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转变;从主要依靠工程性措施向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有机结合转变。
这种生动实践,如今已经在河南水利行业的各个部门和领域生根开花:
燕山水库,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通过科学规划、优化设计,使各类建筑的形状、色彩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在处理因工程建设而毁坏的山体时,采用国内领先的植被混凝土喷射技术,不仅可以加固山体,而且其内置的草籽、树种不久之后就可生根发芽,使裸露的山体重新焕发绿色。
河南省沙涡河建管局,在治理沙河穿越漯河、周口城区段时,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结合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因地制宜,营造具有亲水、自然和生态理念的景观河道。昔日污水遍地,垃圾如山,而今花草相映,游人如织——沿河景观带已成为两个城市的亮丽风景线……
有学者认为,河南治水理念的深刻嬗变,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宏观背景下的自觉选择。这种在传统治水思路惯性裹挟下的姿态调整和华美转身,将给河南水利行业改革与发展带来更为健康持久的推动力。
这一深刻嬗变,也为河南水利事业大发展勾勒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水利兴则仓廪实,百业兴,天下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作为中原崛起的坚强支撑,河南水利行业一定会紧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更多造福中原人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8日
|
作者:
李天良 杨沙平 张进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