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海南水务工作坚决贯彻中央的治水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各类水利工程,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促进海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构建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广大农村也从以粮为纲转移到发展多种经营,对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海南省水务局认真分析海南省水资源的状况、特点和规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工作的需求,以及海南省具体存在的水问题,在系统总结多年的治水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水利部提出的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提出了海南省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治水新思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强调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强调必须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在贯彻治水新思路过程中,结合海南建设生态省的需要,初步建立起全省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经济特区防洪、排涝、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的监督工作”。此外,海南省水务局还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开放水利投融资市场,鼓励社会投资,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对水利工程进行投资建设、经营管理。
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
根据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海南省水务局从长远考虑,切实加强水利前期工作,先后编制完成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海南省水务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水库建设规划、南渡江防洪规划、小水电以电代燃料规划、水利扶贫规划、松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规划、中型骨干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以及万宁小海综合治理规划等等。这些规划对加快海南省水利建设,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条件。
根据海南省水利中长期规划,按照轻重缓急,新建大隆水库(总库容4.68亿立方米),续建完成毛拉洞水库(总库容4895万立方米)及小南平、百花岭等17座小型蓄水工程;新建小水电站36处,装机容量43070千瓦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十五”期间以来,全省动工兴建大隆水利枢纽工程和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启动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大隆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8.2亿元。经过四年的紧张施工,大隆水利枢纽工程胜利建成。2008年8月3日,水利部会同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亚市主持大隆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验收。验收委员会给大隆水利枢纽也给出了高度评价:“海南省宁远河大隆水利枢纽工程已按照批准的设计内容建设完成,施工质量符合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工程质量合格,枢纽各建筑物工作性态基本正常;投资控制高效;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符合有关规定,竣工财务决算已通过审计;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程档案、消防设施等已通过专项验收;运行管理单位落实,工程初期运行效益明显”。大隆水库枢纽工程获得国家水利行业最高奖——大禹奖。
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灌区)工程是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戈枕枢纽(总装机5万千瓦)及其中干、低干、昌江干渠等灌溉系统,陀兴干渠灌溉系统(包括陀兴水库扩建),续建高干渠灌溉系统,灌区内中小型水库加固及田间工程建设。灌区分布东方市、昌江县和乐东县三市县,总的设计灌溉面积82万亩(不包括一期在内的高干渠19万亩),向八所、叉河工业区供水2.208亿立方米。为了加快大广坝(二期)工程建设速度,海南省水务局党组专门成立了协调跟踪服务小组,指定一名副局长任组长,局领导经常到工地现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目前大广坝二期(灌区)工程进展顺利。戈枕枢纽工程左坝段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右坝段基坑开挖和基础混凝土施工顺利。灌区工程的大田分干渠和红泉分干渠已基本完工,大田分干渠已通水,发挥灌溉效益。
此外,海南2008年对陵水县小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扩建,明年底加固扩建完成后,将从总库容515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500万立方米增加到总库容892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增加到8346万立方米。
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战略部署,海南省水务局坚持“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在实施上述大型水利项目外,还启动了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和天角潭水库前期工作。红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12月5日已提交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上报国务院。项目可研报告已开展编制工作,全部完成了可研阶段14个专题的委托工作,现正在进行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及枢纽区征地工作。红岭灌区规划报告已上报水利部水规总院,并定于12月19日在北京审查。儋州天角潭水库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以人为本,着力推进民生水利
海南省水务局全力做好八项工作,以推动日益发展的改革新局面。主要有:一是全力做好防汛防风防旱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海南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推动防汛防风防旱工作全面展开。每年上半年,着重抓好抗春旱工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严格实行计划供水,及时协调人工降雨;下半年主要抓防汛防风工作,组织汛前准备工作检查,重点抓好水利安全大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特别是对病险水库、江海堤防险段都采取了除险加固措施。此外,还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和技术岗位负责制,省政府与市县政府签订了防汛防风责任书。制订和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加强防汛物料储备,落实抢险队伍,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物资储备到位。
二是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省政府高度重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制定了《海南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规划》;省政府与18个市县政府签署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书,明确了各方责任。逐库明确地方政府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和项目建设单位责任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了《海南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实施意见》和《海南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办法》,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但步伐加快,而且全面推进。海南省从1998~2004年,共完成74座小(Ⅰ)型以上(大型2座,中型25座)病险水库及4处大中型引水工程的除险加固。根据水利部要求三年内完成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海南省水利局组织力量完175宗病险水库的安全鉴定及120座病险水库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目前已动工加固病险水库102座,计划2009年动工加固病险水库79座。
三是统筹兼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海南省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之后,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使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加快城市管网改造,积极推进城市水厂向农村供水,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1988年,海南省城镇供水总规模为20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仅为42%。2008年,海南省城镇供水总规模为187.32万吨/日,提高了9.3倍。全省城镇供水自来水普及率为84%,与1988年相比,提高了42个百分点。城镇供水企业日供水规模在5000吨以上的有26家,其中:城镇供水企业有24家,规模为157.32万吨/日,实际供水73.7万吨/日,受益人口为238.53万人。工业用水供水企业2家(洋浦供水公司和东方兴水公司),规模为30万吨/日,实际供水15.6万/日。
2007年新增5个净水厂,新增供水规模13.5万吨/日,其中陵水县城3万吨/日水厂和澄迈老城开发区5万吨/日水厂已经试供水,琼中县城1万吨/日水厂基本完成,文昌市北山3万吨/日水厂完成了77%,乐东九所2万吨/日水厂完成了93.5%。此外还有4宗共9.2万吨/日供水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其中保亭新政1.2万吨/日水厂完成取水口建设,琼海5万吨/日水厂、屯昌1.5万吨/日水厂、临高1.5万吨/日水厂厂区工程已基本建成。
海南建省前(1987年末),全省总人口615.0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93.49万人,农村供水设施十分简陋,农村年供水量约为7000多万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15%。建省后,海南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85~2001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20812万元,共兴建各类饮水工程10385处,年增加供水量4908万吨,解决224.11万人的饮水困难。2002~2004年,海南省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共投入17276万元,兴建各类饮水工程2136处,年增加供水量2772万吨,解决了2816个村、79.1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32%。2005年国家正式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5~2006年,全省共投资15923万元,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1244处,年增加供水量1252万吨,受益人口80多万人,其中解决了农村49万多人的饮水与安全问题。海南目前农村年供水量16000多万吨,比建省前增加了一倍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39%。
四是加强江海堤防工程建设。针对江海堤防工程标准低,防御能力差的状况,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海南省加大投入,加快江海堤工程建设步伐,基本完成海口市中心市区南渡江干流防洪堤,白沙县、澄迈县与定安县城南渡过江干流防洪堤近期达标建设,初步完成万泉河河口博亚洲论坛中心会址及周边地区防洪防潮护岸建设,三亚市中心区的防洪防潮工程已初见成效,五指山市的的防洪重点工程基本建成,铺前、小海、太阳河、球港、马袅、保亭河等海堤防的险段也得到初步整治,共新建江海堤42.98公里,加固江海堤302.54公里,保护人口170.3万人,保护耕地45.26万亩,基本形成了以水库调蓄和河道堤防抵御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系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大问题。多年来,海南省每年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制定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及其评比办法,每年海南都召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议,部署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并以省政府的名义在搞得比较好的市县召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海南各市县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搞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动群众清淤维护面上水利工程。经过近30年的努力,全省现有灌溉面积387万亩(含果林地灌溉面积),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66.47万亩。设计灌溉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灌区有56处,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1处。治理易涝耕地面积14.86万亩。灌区渠道防渗硬化长度累计8442公里,占现有渠道总长的30%,节水灌溉面积达153.9万亩,其中管、微、喷灌工程面积8.27万亩。
六是切实做好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工作。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事关移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为了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海南省水务局认真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把解决好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以及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作为近期重点目标,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全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并组织各市县开展人口登记审查工作。对各市县上报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表进行逐户逐卡审核。省水务局、发改厅、财政厅、公安厅、监察厅组成厅局联席会议制,对全省移民进行审定,审定18个市县移民人数为10.3465万人。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审定后,抓紧做好后期扶持资金的发放工作,把后期扶持资金发放到移民手中。同时,海南省开展全省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全省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已上报省政府。
七是切实做好污水处理工作。污水处理设施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新兴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坎坷历程。海南的污水处理产业,在创建“健康岛”的思想指导下,在海南省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在飞速发展。自1997年开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截至目前止,已建成并投入运行5座污水处理厂,总规模为41.6万吨每日,总投资为64877万元。海南省“十一五”规划计划建设28座污水处理厂,总规模为75.7万吨每日,估算总投资为28.9亿元,已开工建设13座,拟于2009年1月底前再开工建设13座。另外,海口市还投入1900万元建设5000吨每日的龙塘污水处理厂,预计2008年12月底前可投入试运行。目前,2007年底开工的三亚红沙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0%,鹿回头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1%,新城项目因厂址处于环境敏感区内,正在启动后环评;海口白沙门二期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6%,桂林洋项目的灵桂段主管道施工已开展。今年6月第一批开工的海口长流、澄迈金江等6个污水处理项目均已进入加快实质性的厂网建设阶段,其中澄迈金江和洋浦的厂区施工及定安的管网铺设较快。澄迈老城、东方2个污水处理项目也已10月中旬开工建设。今年12月开工的三亚(海棠湾一厂)、儋州、文昌、陵水、乐东和明年1月开工的昌江、屯昌、保亭等市县污水处理项目基本完成前期各环节工作,进入招投标阶段,预计今年底项目可按时或提前开工。临高、琼海、五指山已完成选址、征地、可研、环评、地勘、水保、初计等工作,其他环节的工作,正在加紧落实;因征地未落实进展较慢的万宁也已完成选址、可研、环评、水保等工作,其他环节的工作,也在加快进行。
八是以科技进步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近年来,海南省在工程建设与管理中,注重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应用了帷幕灌浆防渗墙;在河流调度控制上采用自控翻板闸;在水库工程管理上应用实时监控系统;在防风防汛指挥调度上,建立防汛指挥决策系统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气象卫星云图接受系统,配置了覆盖全省的防汛电台;在抢险救灾上应用了土工布等等。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对提高水利工作和管理水平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加强水利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水资源
海南省先后出台了《海南经济特区水条例》等两个地方性水法规和两个规章,集中清理了水利行政审批项目,制定了《海南省水利局行政审批程序》,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全省有18个市县成立了水政监察大队,先后查处了一批重大水事案件,执法工作卓有成效。
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省发放取水许可证2206套,总取水许可量为175.6亿立方米。在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三大河流共设8个监测点,对主要江河的水质进行常年监测;对全省500公里以上的18条河流总长1984.5公里的河段进行区划,共划分一级水功能区50个、二级水功能区38个,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海南省水功能区划》为全面有效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改善和保护江河湖库水生态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