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时代 非凡业绩——湖南水利改革发展30年回顾


2008-12-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水利坚持用改革统揽全局,各项工作成绩斐然,治水事业长足发展,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绚丽画卷。

  30年来,湖南水利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投入巨资,实现了水利建设的大投入、大发展。洞庭湖区得到重点整治,行蓄洪面积扩大779平方公里;长江干堤全面加高加固,防洪标准大幅度提升;湘、资、沅、澧“四水”治理全面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启动;3000多座病险水库得到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稳步推进;建成饮水解困工程2万多处,解决近千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建成江垭等一批水利枢纽和一大批小水电工程,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显著。全省已基本形成防洪、灌溉、引水、排水、发电、水土保持等较为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极大提升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0年来,湖南水利始终贯穿改革创新这条主线,逐步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涵盖政府、资本、市场三大要素的投融资体制为目标,探索并有效推进了“四种水利”,即政策水利、经营水利、民营水利、外资水利;以“自主经营、自我管理”为目标,对全省130万多处水利工程进行了改制,初步建立了防汛抗旱、多种经营、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积极贯彻管理洪水、全面抗旱的科学理念,通过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主动启用分蓄洪区、实施水库动态控制和科学调度,人水和谐的图景正逐步呈现在三湘大地。

  30年来,湖南水利始终坚持一手抓水利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水利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湖南省水利厅多次被评为国家和省部级文明单位;郴州安仁县水利局局长何贵平被授予湖南省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水利系统学习的榜样;基层水利工作者何江波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常德所市水文站胡雪霜被评为“十大杰出女性”“全国水利劳动模范”,等等。

  洞庭旧貌换新颜

  治理洞庭湖,是湖南人民祖祖辈辈的心愿,也是湖南水利人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水利改革30年,湖区人民励精图治,团结治水,谱写了一曲曲光彩夺目的治湖篇章。

  从1986年到1996年实施的洞庭湖一期治理,主要是对重点堤垸进行堤防除险加固,对蓄滞洪安全建设、洪道整治进行试验性建设,改善了防汛通信报警设施,共完成投资11.618亿元。从1996年开始,湖南省按照洞庭湖综合治理规划及国家有关批复文件的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人水和谐,特别是1998年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洞庭湖的投资力度,共投入资金150多亿元,主要实施了长江干堤加高加固、洞庭湖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平垸行洪、城市防洪、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河湖疏浚、治涝工程、水利血防等重点工程,大大提高了洞庭湖区的抗洪能力、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等,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加固了重点堤防,支撑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长江干堤、重点堤垸和21个重要城镇的堤防得到了全面加固,险工险情和防汛投入大幅度减少。11个重点堤垸的防洪能力提高到10年一遇~20年一遇,长江干堤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长沙、常德、岳阳、益阳等重要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100年一遇后,有力地支撑了这些重点区域的经济发展。从1999年到2006年的8年间,洞庭湖区37个县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579亿元增加到3562亿元,增长了231%,年均增长12.3%,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通过以工代赈排涝设施建设和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重点支持了大东口、苏家吉等大型电排的新建、重建扩容,实施了明山、新河、岩汪湖等大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湖区目前共有单机55千瓦以上排涝装机70.2万千瓦,排水流量达到6300立方米每秒,排涝控制面积达980万亩,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泵站为骨干,内湖和撇洪河为依托,小型泵站及河系渠系相结合的治涝体系,极大地改善了洞庭湖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增强了江湖行蓄洪能力,改善了水生态与环境。自大规模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以来,洞庭湖区共平退堤垸333个,清淤疏浚了380多公里河道,扩大河道行洪能力3%~5%,增加行蓄洪面积779平方公里,特别是澧南、围堤湖、西官等3个蓄洪垸通过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初步具备了主动分蓄洪的条件。同时,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从整体上确保了湖区水流顺利下泄,改善了洞庭湖区的水生态与环境,为洞庭湖区的景观恢复和生态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民生条件。在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中,全省共新建、扩建移民新村(新镇)756处,极大地促进了湖区小城镇的发展。湖区55.8万移民共新建住房14.8万栋(套),生活用电、用水、进出道路基本上得到解决,在通信、就医、教育等方面,也开始逐步享受与城镇一样的条件。

  ——初步构筑起澧水流域综合防洪体系。在澧水流域初步建成了由江垭水库、皂市水库、松澧大圈等重点垸及澧南垸、西官垸等蓄洪垸的澧水综合防洪体系,澧水尾闾地区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通过联合调度,可以对澧水与长江洪水进行错峰调度,大大缓解了洞庭湖防洪压力。

  防灾减灾为人民

  湖南历来就是一个洪旱灾害频发的地区。湖南省委、省政府全面分析形势,强调“湖南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确立了“治湖兴水”、“治水兴湘”的发展战略,将防汛抗旱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坚持以人为本,防重于抢,科学抗灾、团结抗灾的防汛抗旱指导思想。同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也逐渐成为防灾抗灾准则,既治理水患又规范人们生产生活,既抗御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既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又加快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新时期防汛抗旱努力的新方向。

  20世纪90年代,国家相继颁布防汛条例、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湖南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迅速制定了相应实施办法或细则,为依法防洪、依法抗旱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根据法律法规,全省各级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并设立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2007年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在全国率先升格为副厅级单位。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体系,落实各类水库、水电站、堤防、山洪灾害隐患点以及在建工程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并组建抢险队伍,明确抢险、转移责任。修订完善了河湖非常洪水调度方案、水库调度方案、山洪灾害易防御预案、排渍机埠的运用方案、蓄洪垸防守紧急转移和救生方案、内江内湖调度方案、城市防洪预案、抗旱应急预案以及各类人员转移预案等。全省初步建成洪江、涟源、绥宁等16个县(市、区)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2007年,又由各级财政投资,建设完成了4800个山洪地质灾害村级报警设施。

  随着湖南防汛抗旱体系的不断成熟,防灾抗灾措施的不断强化,每次面对灾害全省都能有力有序有效组织防御,将灾情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实现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在防洪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以保障水库安全、重要设施安全、重要交通干线安全和杜绝群死群伤为目标,超前部署,全力抗救。1998年洪灾,在近3个月的抗洪抢险战斗中,全省部队、民兵共投入189.67万人,抢救群众6.5万人,转移群众71万人,抢运物资3827万吨,加固堤坝2175公里,修筑子堤892公里;2007年,汛期先后发生5次强降雨过程,因暴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840多起,全省因灾死亡15人,为近年因灾死亡最少的一年。据统计,在抗御“圣帕”台风的过程中,全省共组织转移75.7万人,其中提前避险转移42万多人。在抗旱中,各地按照确保生活用水,再安排生态用水、生产用水,科学调度好水源。2003年,湖南发生历史上少有的夏秋冬连旱,严重时有235万人饮水困难,各地想方设法,临时打井、流动送水、集中供水,确保群众饮用水。在水库调度实践当中,坚持依法、科学、实时调度,统筹兼顾防洪、发电、灌溉三者效益,获得了较好的防洪、经济、生态效益。2003年在抗御澧水“7·10”特大暴雨洪水中,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作用,特别是省防指及时下达了《关于启用澧南垸蓄洪的命令》,有效地缓解了澧水防洪的危急状态,确保了澧水下游的防洪安全。主动启用万亩以上蓄洪垸,这在全省防洪史上还是第一次,为全省实行洪水管理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高峡平湖映四水

  经过30年的发展,全省水库的主要功能已不仅仅是农业灌溉,而是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共同体。

  1978—1997年,“三查三定”拉开全省水利工程规范管理序幕。80年代初,1500多名专业技术干部用5年时间对县管以上水利工程进行了摸底和调查,完成了设计复核。包括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进行了防洪调度和兴利调度,对139处大中型水库开展了工程观测,对小(1)型以上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等。这些工作为水库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铺平了道路,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这20年间,新建水库1172座,其中大型6座、中型61座、小(1)型177座、小(2)型928座,占改革开放以来新建水库数的86%,铁山、江垭、六都寨、车田江、竹园、株树桥等大型水库初步建成,现已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针对全省病险水库数量多、问题多的情况,1998年开始,中央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全省各地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病险水库治理力度,病险水库治理逐渐成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至2007年年底,湖南省列入国家规划内的病险水库共804座,已投入中央资金17.9亿元,170座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另外,列入省级治理规划的病险水库有1111座,列入市、县治理规划的小(2)型病险水库有3900座。病险水库的治理使水库防洪能力和综合效益得到提高,大中型水库恢复防洪库容4.88亿立方米,自1998年至今拦洪削峰98次,拦蓄洪量233亿立方米,避免了21个城市进水受淹,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亿元,新增灌溉水量8.78亿立方米,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536万亩。

  涓涓清流润山川

  1998年大水之后,湖南省水利事业迎来战胜大灾害、争取大投入、获得大发展的机遇。以灌区节水改造、水土流失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水资源工程的兴建,已经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大中型灌区续建稳步推进。全省拥有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21处。这些工程大多修建于五六十年代,老化损坏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1996年开始,湖南省按照水利部、国家计委对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的要求,狠抓了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组织设计单位完成了21个大型灌区的规划报告制订工作,并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规划设计灌溉面积887.38万亩,工程总投资67.3亿元。1998—2007年,全省大型灌区规划投资总规模为11.54亿元,截至2007年年底,纳入改造的设计灌溉面积758.66万亩,干渠设计总长3250公里,实际完成总投资7.05亿元,新增灌溉面积13.9万亩,恢复灌溉面积5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2.95万亩,干支渠骨干渠道防渗衬砌776公里,每年可节约水量3.01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亿公斤,大型灌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中央启动了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截至2007年,全省累计争取到该项目48个,争取中央投资4980万元。全省按照“发展资源水利,支撑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重点推广以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工程改造及水稻“控水灌溉”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起,省财政将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型灌区分开安排投资建设,“十五”期间,省财政共安排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基建投资11250万元,水利基金4000万元。2002年6月编制出台了《湖南省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提纲》,使全省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70年代末期,全省断断续续开展了试点小流域治理工作,先后治理了宁乡县沩水上游、双峰县涓水上游、安化县沂溪河上游、岳阳县新墙河上游、桑植县洪家关小流域等较大规模试点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1997年,湖南省被列入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1998—2005年实施水土保持国债项目,2003年“长治”工程转为国家农业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全省自1997年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以来,先后在50多个县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400多条,总投资39180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7.53万亩。近几年,项目区已成为所在县(市)生态与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近年,全省抓住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一期工程的契机,建成了总站、5个分站、16个监测场、75个径流小区和两个小流域沟道观测站,监测网络从无到有,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主要水土流失地区的监测网络。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2000—2007年,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湖南省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解决了542.65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了农村群众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被农民群众称为“惠民工程”。

  农村水电耀三湘

  湖南省是全国农村水电大省,农村水电资源分布广泛,全省92个县(市)拥有农村水电资源,80%以上主要集中在湘西、湘南和湘北广大山区。农村水电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30年里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农村水电蓬勃发展。长期以来,全省把农村水电开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水能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完成农村水电投资85亿元,新增电站近千处,新增装机容量128万千瓦,为“九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的2.3倍。至2007年年底,全省农村水电装机容量已达490.5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40.7亿千瓦时,居全国小水电前列。全省122个县(市、区)中,有92个县(市、区)有水电,其中二分之一的农村以农村水电供电为主。“十五”期间,全省建成水电电气化县40个,共得到国家投入1.3亿元。小水电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实现了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保林,对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地方电网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电网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2000年以来,全省坚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培育区域电力市场”的改革思路,打造参与电力市场平等竞争的主体。2002年,组建了湖南省水利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由28个地方电网企业组成。地方电网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61个县级电网和郴州、怀化等4个区域性地方电网。区域性电网已经并入南方电网和华中电网等国家大电网,并且与贵州、广西、重庆等省(自治区)联网,为农村水电走向国内市场开辟了新的通道。

  ——农村水电融资方式取得重大突破。2004年,我国农村水电第一股——郴电国际成功上市,开创了农村水电融资的新领域。招商引资成为全省农村水电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在2003年的“深洽会”和2005年的“港洽周”上,湖南省农村水电项目备受投资商青睐,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大亮点。“深洽会”合同签约金额132亿元,“港洽周”合同签约金额22.8亿元。

  ——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5年来,全省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水利部在郴州召开“全国农村水电现代化管理示范模式”现场会,系统总结、推广国际小水电郴州示范基地和永兴县水电站现代化改造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全国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和改造意见。目前,全省75个县拿出了农村水电现代化、信息化改造规划,10%的农村水电站已实施改造。

  队伍建设结硕果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湖南省水利厅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着力推进队伍建设,取得卓越成效。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大干部培训力度,通过党校培训、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出国培训,培训干部2000多人次。结合“三学”“三想”“三对照”活动,组织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对班子的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和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制定出台了《干部管理条例》《处以上干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干部任职谈话制度》《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厅管干部经济审计规定》等干部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新举措。省水利厅全面实施民主推荐、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任职试用、聘用制等。认真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积极引入竞争机制,2000年9月以来,先后6次对厅机关14个部门和事业单位的6个正处级领导职务和27个副处级领导职位进行了竞争上岗。启动全员聘用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水利队伍人才建设有了新扩充。省水利厅通过加大专业技术培训和职称评聘工作力度,新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00多名,有3名同志进入了省级“121”人才工程,4名专家成为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直接掌握联系的专家。技术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全系统高级技师增加到5名,技师增加到531名,高级工增加到13347名,有1名同志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有9名同志获得全国水利系统技术能手称号。

  ——机构改革理清职能职责工作有了新突破。2000年在全省机构改革中水利厅工作积极主动,仅用18天时间圆满完成了厅机关机构改革工作,为后来的机构编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00年职能调整基础上,全厅切实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进一步理顺与有关厅局的职能交叉,明确了水利厅在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城市供水节水,矿泉水、地热水管理等方面的职责。

  兴水利、除水害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未来,水利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全省的区域发展战略,都给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课题。湖南省将紧紧抓住水利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突破水利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立足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水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8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