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泛波 江淮锦绣——安徽水利改革发展30年回顾


2008-12-18

  安徽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纪冰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而安徽又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徽水多、水少、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四大水问题突出,使得全省防汛抗旱任务艰巨,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水利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水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深化水利改革,除水害兴水利,铺就辉煌历程

  1978年至1990年间,安徽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陆续开展了淮北大堤和涵闸加固、沿淮庄台建设和低标准行蓄洪区内部建设。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开始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巢湖治理和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有效改善了巢湖流域防汛抗旱能力。

  1991年,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安徽14项,总投资175.3亿元。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水利建设高潮,实施长江无为、同马大堤加固等一批重点工程。

  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后,长江中下游掀起大规模干堤除险加固高潮。2003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国家安排安徽省淮河灾后重建投资38.1亿元,治淮迎来历史上第三次建设高潮。近10年,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重点实施长江干堤、淮河治理工程,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改革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

  改革发展成就斐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长江整治、淮河治理进程全面加快。30年来,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建成一大批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实施九大江堤加固,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显著增强。仅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实施无为、同马等九大江堤加固建设,完成安徽段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建设沿江排涝泵站11万千瓦,新增、改善排涝面积33.3万公顷。实施长江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工程,完成移民迁建40万人。

  如期完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项目建设。坚持不懈地实施治淮工程建设,特别是1991年汛后,安徽省实施14项治淮骨干工程。截至2008年10月,累计完成治淮投资202.7亿元,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汾泉河治理等6项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淮干整治、奎濉河治理等3项工程全部完成;涡河治理、淮北大堤加固等5项工程正在扫尾,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

  重点水利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实施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面上重点水利建设扎实展开,港口湾、大房郢等大型水库先后建成,累计投入2.4亿元,完成3200座(次)小水库应急除险加固。1998年以来,陆续开展34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2007年,全面启动现有1909座病险水库加固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加快。

  ——防汛抗旱理念实现重大转变,减灾效益显著。在长期的实践中,防汛抗旱理念也在不断适应新形势中向前发展。坚持防汛抗旱并举,深入推进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坚持依法防汛抗旱,制订并适时修订《安徽省实施〈防洪法〉办法》。完善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行政领导分工责任制,建立防汛责任人社会监督机制,初步形成指挥统一、协调有力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撤退应急体系以及抗旱水源调度预案体系。组建11支重点机动抢险队,基本形成了以沿淮、沿江为骨干,覆盖全省的防汛机动抢险队伍网络。县、乡抗旱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水利工作适应新形势,扎实推进。1989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农田水利引导资金,连续多年水利兴修人数平均达1000万人次。1995年起,成立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连年开展全省“江淮杯”竞赛。2003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水利部门及时探索“一事一议”等有效途径,引导群众筹资筹劳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深得民心。1978—2000年,水利部门分期分批,累计解决了640万人饮用水困难。2001年,省政府制定《关于组织实施全省农村饮水工程的意见》,至2004年,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万多处,又解决了212万人饮水困难。2005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并于2007、2008年被列入全省12项和18项民生工程,决定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工程实施以来,已安排投资29亿元,解决了530多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水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全省供水能力不断增强,达到26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约2.5%。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取水许可年审批率为100%,农业用水为75%。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初步建立了取水、用水、退水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规划工作扎实推进,相继开展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等基础研究。山区水能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发展了一批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水电装机达91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多千瓦时。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初见成效,打造秀美山川。颁布实施《安徽省水功能区划》,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省主要江河、湖泊、水库已布设水质监测站77个,监测点已达125个,淮河、巢湖水污染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逐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范围由山区向江淮、淮北平原丘岗地逐步扩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万平方公里。

  ——勇于创新,各项水利改革不断深入。水利规费征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1984年,省政府颁布《安徽省水利工程水费收交、使用和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实行有偿供水、按成本收费的原则。200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规范水利工程水费征收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水价改革文件,改变了多年来以实物计征的水费计价方式。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省水利厅首先完成直属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调整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理顺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管理体制,大别山区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水库等大型水库由电力部门划转水利系统。深入推进市、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定岗和定经费的基础上,对水管单位进行分类定性,落实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2008年年底可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蓬勃发展。1993年,宁国、涡阳等地出现了承包、租赁、个体独资等改革形式,拉开了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革的序幕。至2007年,全省100多万处小型水利工程中,近50%完成产权改革,拓宽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渠道。

  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980年5月,安徽省水利厅恢复成立,成为省政府组成部门。1988年,省政府明确水利厅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行使管理全省水资源的职责。以区域涉水行政事务统一管理为标志,市县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已有9个市、32个县(市、区)成立水务局或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水利多种经营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安徽省水利多种经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下经营模式,勇闯市场。厅直管企业全部实行脱钩改制,事业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引进股份制等经营模式。

  水利工程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制定《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开展水闸、泵站等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提高堤防涵闸管理维护水平。大中型涉河项目建设报批步入正轨,有效维护了河势稳定和河道堤防安全。

  ——强化水利法制建设,依法治水理念深入人心。以制订实施《水法》办法为龙头,开展了多层次的政策法规研究和地方性水法规体系建设。1992年8月,第七届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徽省实施〈水法〉办法》,奠定了依法治水、管水的基本格局。200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安徽省抗旱条例》。2005年,《安徽省水工程管理与保护条例》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和省水利厅还制定颁发了800余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目前,全省已建立水行政执法队伍60多个,专兼职执法人员5000余人。

  ——实施“科教兴水”战略,科技创新成果丰硕。30年来,有25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种奖励。仅“十五”以来,完成100余项省级以上项目,48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31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建成安徽水利信息网、全省防汛抗旱广域网,完成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完成全省防汛通信骨干工程建设,实现数字、语音、防汛异地远程会商功能。

  改革开放30年来,安徽水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努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通过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深化了对水利工作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水利的高度重视,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治水思路的转变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创新和改革是水利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经济基础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依法治水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坚强保障。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重大改革措施破解安徽水利发展难题

  重大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水利发展的格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发展,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特别是先后出台、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水利基础产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水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水利投融资改革保证了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水利部门积极开展政策研究,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多渠道、多层次扩大了融资渠道,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1985年,安徽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巢湖治理项目,这是国内首次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的项目,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1992年,省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1997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对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年,省委、省政府又将每年省级筹措资金提高到6.5亿元,提高了配套中央资金的能力。2003年以来,先后针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2008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明确省级每年6.5亿元防洪保安资金延续5年,再次稳定了水利建设和改革的主要资金来源。

  重要法规建设为水利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1981—1987年,为切实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省人大、省政府先后颁布《安徽省长江、淮河河道堤防管理办法》《安徽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和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1991年以后,又相继出台了《安徽省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安徽省实施〈水法〉办法》《安徽省实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用土地及安置移民办法》等。通过加强水利法制建设,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治轨道。

  水利体制改革增添了基层水利发展的动力。省直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合理。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怀洪新河、茨淮新河将原来按属地管理的职能整体移交给两个水管单位,增强了防汛抗旱调度的统一性。大别山四大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省水利厅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管理局、安徽省水文局成功升格,成为副厅级建制单位。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管理局经批准参照公务员管理。截至2008年10月,全省98个有改革任务的县(区)中,有82个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水管单位人员经费、维修养护经费较改革前有了大幅度增长。

  防汛抗旱两个转变提高了抗灾减灾效益。2003年、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省防指科学防控,合理调度,变对抗为适应、变控制为管理,给洪水以出路,有效降低洪峰水位,实现了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升华。尤其是2007年,与2003年相比,实现“五个明显减少”,即堤防险情明显减少,洪涝灾害面积明显减少,已运用行洪区转移人数明显减少,上堤抢险军民明显减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落实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政策,2003年、2007年分别发放补偿资金5.77亿元、3.57亿元,为群众及时恢复生活生产提供了保障。2003年启动淮河行蓄洪区及淮河河滩地移民建房工程,使沿淮经常受灾群众得以安居乐业。

  解放思想,加快水利科学发展,为奋力崛起提供坚强保障

  立足新的起点,安徽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密结合起来,把水利改革重点任务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群众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与水利工作的着力点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快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水利近期改革总体发展结合起来,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工作,为安徽奋力崛起提供有力保障。

  近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一般堤防加固、行蓄洪区调整改造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12年,安徽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10年一遇。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发展思路目标上:坚持“一个方向”“两个原则”,把握“三个辩证统一”、打造“四个水利”,实现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水利目标。坚持“一个方向”“两个原则”,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推进;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实现水利持续发展。把握“三个辩证统一”,即把握好水利发展目标的统一性和发展过程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把握好水利发展总体平衡性与阶段局部非平衡性的辩证统一;把握好水利发展系统性与重点性的辩证统一,体现水利发展的科学性。打造“四个水利”,即继续建设工程水利,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同步打造生态水利。实现“一个目标”,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和完善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防洪抗灾减灾体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体系、水工程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水利。

  在发展举措上:以“八个强化”提升“八个能力”,即强化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提升防洪保安能力;强化水资源配置管理,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强化农村水利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民生水利建设,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强化改革创新,提高水利持续发展能力;强化水法规体系建设,提高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强化经济建设与行业管理,提高行业自身发展能力;强化生态建设,提升水利发展保障能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18日

作者: 纪冰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